排序方式: 共有2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21.
122.
1959年,傅东华重译旧作《珍妮姑娘》,受到读者欢迎,得到译界赞誉。与1935年初译本相比,重译本功能发生转变,文本宛如隔世重生。译本被赋予浓重的人民性,在内容、意义、形式和语言上均有体现,译文风格迥异,但这并非傅东华对德莱塞的原初解读。《珍妮姑娘》在新中国的重生,是文学翻译服务国家意识形态、构建国家民族文学、规范统一汉语过程的必然产物,也凝结着二十四年中译者本人对翻译理想的不懈追求和对现实的积极协调。因此,评价重译作品,重在重字,将新旧译本更迭、语境异同及译者历时发展列入考察视野,在动态的历史中评价新译本。 相似文献
123.
新闻背景,王东灵.河南省夏宝市秦岭金矿职工医院化验员。2003年5月.她离开城市的采只身来到亚洲现存的唯一的苗族“穴居部落”——贵州省西南深山区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水塘镇中洞苗寨.不要薪水、不计回报.作为一名志愿者在那里义务支教。2005年3月.王东夏披共青团河南省委、河南省青联评为第四届河南省杰出青年新闻人物之后.又被共青团中央授予2004年度“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金奖奖章”。 相似文献
124.
史红霞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10):1055-1058,1069
学术界对美国作家德莱赛的作品《珍妮姑娘》的悲剧性研究一直没有停止过,研究角度和方法各异,为全面而深刻地认识这部作品提供了很大帮助。然而,与德莱塞的其它作品相比较,这部作品仍然没有得到足够的青睐,仍然有很大的研究空间。从仪式的角度对文本的悲剧性进行解读,指出这部作品实质是珍妮始娘为自己举行的一场盛大的悲剧仪式。而贯穿这场仪式始终的,主要是婚姻仪式和宗教仪式的严重缺席,以及感性仪式的过度在场。 相似文献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北京城里的维族姑娘艾丽娜是典型的维族美女,宽宽的额头、高高的鼻子、深陷的大眼睛。艾丽娜的父母都是在北京生活、工作了很多年的维吾尔族人,姥姥、姥爷退休前在中央党校工作。艾丽娜从小在家和父母说维语,在学校里说汉语,一点儿不觉得别扭。这个北京城里的维族姑娘同时接受着维族文化和汉族文化的熏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