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60篇
  免费   138篇
  国内免费   46篇
管理学   192篇
劳动科学   14篇
民族学   54篇
人才学   53篇
人口学   4篇
丛书文集   960篇
理论方法论   123篇
综合类   1956篇
社会学   249篇
统计学   39篇
  2024年   51篇
  2023年   139篇
  2022年   111篇
  2021年   142篇
  2020年   139篇
  2019年   107篇
  2018年   50篇
  2017年   98篇
  2016年   110篇
  2015年   170篇
  2014年   286篇
  2013年   199篇
  2012年   248篇
  2011年   287篇
  2010年   243篇
  2009年   243篇
  2008年   246篇
  2007年   205篇
  2006年   150篇
  2005年   139篇
  2004年   76篇
  2003年   63篇
  2002年   55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电视媒介在戏曲经典艺术的传承发展、创新性转化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戏曲经典《桃花扇》的传播案例来看,电视媒介助推戏曲经典成为文化资源,使其从文学文本和舞台文本转化为电视媒介文本,并形成多样化的跨媒介文本形态。电视媒介不仅提供了戏曲经典再传播的媒介空间,更是以全新的媒介文化冲击、消解和融合戏曲经典,使其从精英文化、古典文化的代表朝大众文化、现代文化转向,提升了戏曲经典的文化价值。戏曲经典的电视化不应该满足于现代媒介语言的传达,而更应该倡导电视媒介美学观念的吸收,从而增强和创造戏曲经典的美学价值。我们应该充分重视电视媒介及新媒介,扬长避短,促进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  相似文献   
82.
当前社会的"视觉文化转向"不仅仅是一个文化事件,其确切含义关涉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视觉文化转向有三种发展理路:一是社会文化转向以视觉文化为主导的文化形态,二是社会政治实践由广义的政治转向视觉政治,三是哲学思想上的视觉转向。哲学层面视觉文化转向的学理根据在于西方哲学思想中的"图像时代",政治层面视觉文化转向的学理奠基于视觉政治和哲学的"图像时代",视觉媒介、视觉政治和哲学的"图像时代"递进地解释了文化形态层面视觉文化转向的学理基础。  相似文献   
83.
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媒介以扩大经营规模、分散经营风险为动因,以资本控制为纽带、收购兼并为特征,通过横向和纵向扩张增强实力.超级集团的出现使集团化成为媒介经济学研究的焦点.我国媒介组织的政策取向、运作路径和效能评价体系与西方有所不同.中国媒介组织在集团经营进程中面临着资源有效整合、业务成长战略、组织架构模式以及在WTO环境下国际间竞争与合作等诸多问题的挑战与抉择.  相似文献   
84.
媒介对女性的误读与重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媒介在对女性的塑造过程中,存在着模式定位和片面理解,突出地表现在女性被视为男性镜城中的第二性,女性在男性凝视下符码化。对女性的误读是由传统性别理念的传承、女性特制的客观存在、女性的集体无意识和经济效益的巨大诱惑等共同作用的结果。要重建女性形象社会是个很重要的因素,除此之外,女性自身、媒介和博客都应有所作为,共同努力构建新时代女性。  相似文献   
85.
论我国网络文学创作特点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网络文学在我国近年来蓬勃兴起并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作为一种新的文学形态,网络文学在创作上有着与传统纸质媒介文学不同的特点。本文从以下几方面具体论述其特点:创作理念上极度追求娱乐消遣和个人情感的宣泄.创作过程上努力追求交互性、高效率和自由化,创作内容上主要表现网民生活和抒写个人情愫,创作形式上注重文本的超级链接和多媒体技术化,创作语言上大量采用简约、灵活而又独特的网络语言符号,创作主体构成上呈现非职业化、年轻化、匿名化。网络文学创作现象和特点值得文艺理论界关注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86.
87.
近年来,社会公众真切地感受到新闻媒介发挥舆论监督的巨大威力,但由此造成的"媒介审判"现象给司法独立权造成了一定的威胁.从传播学的角度,"媒介审判"即新闻媒体通过"议程设置"功能形成强势传播效应,引导舆论向媒体报道倾斜,进而向行政、司法系统施压并影响审判结果.在大量的案例中,"媒介审判"不仅有悖于法治精神,还极大损害了新闻媒体社会公器的形象,是新闻职能错位的表现.要消除"媒介审判"的负面效应,新闻媒体必须端正自身定位,在具体操作环节应该严格遵循报道的技术规范.  相似文献   
88.
在西方传播学者对大众传播媒介功能的经典论述中,"提供娱乐"是大众传播媒介不可或缺的四大功能之一。让观众在忙碌之余得到快乐放松,是电视节目娱乐秀的核心价值。中国内地电视的娱乐节目形态,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单一到多元"的演进过程。20世  相似文献   
89.
作为与博客几乎同时出现的词语,播客较之于博客更进一步,是博客的进化形式,前者所承载的信息往往以文字和图片为主,后者则在前者的基础上增加了内容,并以音、视频信息为主[1]。这种于2005年出现的"有声有色的博客",从一开始就受到了人们的追捧,并且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思维方式的革新,播客所承载的内容越来越广泛和实际,它不但能够记录个人的思想和日常生活与故事历程,还能将人们的内心灵感通过这一新的媒介释放出来,与网络中的[2]  相似文献   
90.
新闻传播学中刻板印象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露 《云梦学刊》2010,31(3):152-155
“刻板印象”这一概念引入中国已有20年。在这20年中,我国新闻传播学界对刻板印象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四个方面:媒介内容中的刻板印象、使用刻板印象的原因及其效果、刻板印象的突破和“反用”、具体媒介工作流程中的刻板印象。当前我国新闻传播学界在刻板印象与媒介关系的研究中似存在如下两个尚待解决的问题:首先。对什么是“刻板印象”的界定有待廓清与统一。仅从媒介内容归纳刻板印象的内容,多少有误用概念之嫌,既不能全面揭示特定时段中刻板印象的内涵,也无助于深入探索媒介与刻板印象的复杂关系。于是,如何在廓清概念的基础上,揭示刻板印象与媒介的复杂关系,也就成了当前另一个需要进一步深入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