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90篇
  免费   184篇
  国内免费   75篇
管理学   1615篇
劳动科学   57篇
民族学   112篇
人才学   279篇
人口学   31篇
丛书文集   1459篇
理论方法论   414篇
综合类   3718篇
社会学   1133篇
统计学   131篇
  2024年   76篇
  2023年   227篇
  2022年   265篇
  2021年   354篇
  2020年   286篇
  2019年   293篇
  2018年   124篇
  2017年   204篇
  2016年   275篇
  2015年   416篇
  2014年   842篇
  2013年   591篇
  2012年   653篇
  2011年   753篇
  2010年   673篇
  2009年   655篇
  2008年   647篇
  2007年   394篇
  2006年   341篇
  2005年   272篇
  2004年   162篇
  2003年   129篇
  2002年   81篇
  2001年   131篇
  2000年   58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融媒体凭借突出的建构力与整合力,展现出对青年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超时空影响。当下形塑青年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应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意识形态工作重要论述为实践指南,明确青年意识形态认同形塑的战略地位、深远意义及价值立场,引领擘画认同形塑实践。一方面,以价值生产丰富主流意识形态“供给侧”,从价值内容、价值主体、价值规约维度切入,为认同形塑提供坚强支撑。另一方面,以技术变革建构青年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延伸体”,通过促进叙事介质数据转向、内容呈现分众转化和话语表达生动转型,为认同形塑描摹现实进路。  相似文献   
52.
53.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如今已经走过十余年历程,取得了突出成就,为共建国家发展赢得新的机遇。随着美国对“一带一路”的关注度持续上升,分析美国主流媒体对“一带一路”的相关报道可以反映美国对该倡议的态度,便于中国做出有效应对措施。研究运用语料库文本挖掘方法,选取美国两大主流媒体《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中涉及“一带一路”的报道文本,从主题分布、主体建构、搭配词和索引行等维度考察美国主流媒体对该倡议的话语建构方式。研究发现,十年间美国两大媒体对“一带一路”的报道包括“一带一路”建设内容和中国影响力等多个主题。根据时间变化,报道主题存在三个阶段的差异:初期突出中国与亚洲国家的合作,中期重点报道中国的世界影响力,近期涉及新冷战等主题。两大媒体通过勾勒基础设施建设与投资、大国关系和中美贸易等内容建构“中国”和“一带一路”形象,对该倡议的认知从早期的中性态度转向中近期的消极态度。基于此,一方面适时开展舆论反击工作是应对美国舆论的关键,向美国媒体传递高质量“一带一路”信息以回击不实言论;另一方面事实胜于雄辩,继续坚持共建“一带一路”是长期发展之要义,展现大国的胸怀与担当,吸纳更多国家参与“一带一路”,推动共建国家合作共赢,促进文明交流互鉴。  相似文献   
54.
55.
媒介的影响渗透于文化的各个层面,形成一种新的社会文化系统——媒介文化(Media Culture),其成为当代世界最值得关注的文化景观与当代文化的重要形态之一。通过对媒介文化研究的传播学反思,发现媒介文化研究客体的重点已从大众传播变迁为小众传播或分众传播、媒介文化参与主体呈现出传统大众传播媒介机构、网络与新媒体、政务媒体和自媒体多元包容的格局。在社会生活中,媒介犹如"黑洞",当前媒介"黑洞效应"主要体现为新媒体的热点效应、"媒介间性"的融合效应、消解用户意见的"极化"效应、"媒介娱乐化"的吞噬效应、文化表面繁荣的"中空"效应和"穿越"文化的反思效应。媒介"黑洞效应"深刻影响媒介文化走向,媒介文化呈现出从媒体融合到文化融合与融合文化、从优化舆论引导到践行文化引领、从提升大众传媒公信力到强化自媒体私信力的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56.
57.
社交网络平台上的短视频已成为当前重要的媒介现象,它悄然重塑着大众文化的结构与景观。作为包裹着意识形态的文化产品,短视频改变了人们日常表达的方式,存在使个体形成"易得性偏见"的风险。作为权力再分配的虚拟场域,短视频与政策、资本、公众等多方面形成互动和制约,在消费主义的驱动下,用户的盈余时间被商品化,情感传递代替了真实关系,导致互联网时代"群体性孤独"现象出现。从传播维度看,短视频对算法推荐与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迎合了用户"自我表演"的精神需求,也可能异化为隐性的文化霸权新形态。  相似文献   
58.
手机已成为大学生须臾不离的社交工具,手机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在思维方式、言行举止、道德观念等方面都发生着变化。通过探析大学生对手机媒体的认知现状,进而对当前我国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归纳,并从高校的角度提出了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建议。  相似文献   
59.
SCCT是由Coombs提出来的较为系统和流行的危机沟通理论,但是媒介并没有成为其中的核心要素。近年来,社交媒体不断发展,其在危机沟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一种基于社交媒体的危机沟通理论模型——SMCC被提了出来,并得到广泛的关注。新的理论模型也为中国政府和组织的危机沟通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60.
随着社会媒体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开始使用各类社会化媒体规划旅游项目,获取和分享各类旅游经验与攻略。但现有研究尚未对游客使用社会化媒体主要关注的收益进行过分析,导致现有的旅游社会媒体客户端开发过程中对客户的需求了解不足,社会媒体产品存在功能千篇一律且无法满足消费者使用需求的现象。有鉴于此,研究从游客视角出发设计出19个收益指标。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收集了游客层面的数据,并使用层次分析法(AHP)对这些指标的重要性进行了排序。研究结果发现相对于关系维护收益和群组聚集收益,即时沟通收益是消费者在使用旅游社会媒体过程中更为重要的感知收益;信息保存、信息公开透明化和知名度提升是游客使用旅游社会化媒体获取的三项重要收益。研究结果有助于有针对性地设计开发符合消费者需要的社会化媒体产品,改善社会媒体平台下游客参与率不高的现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