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651篇 |
免费 | 10篇 |
国内免费 | 6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128篇 |
劳动科学 | 21篇 |
民族学 | 12篇 |
人才学 | 48篇 |
人口学 | 125篇 |
丛书文集 | 212篇 |
理论方法论 | 116篇 |
综合类 | 624篇 |
社会学 | 358篇 |
统计学 | 2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篇 |
2023年 | 18篇 |
2022年 | 21篇 |
2021年 | 30篇 |
2020年 | 33篇 |
2019年 | 25篇 |
2018年 | 14篇 |
2017年 | 29篇 |
2016年 | 49篇 |
2015年 | 58篇 |
2014年 | 127篇 |
2013年 | 146篇 |
2012年 | 151篇 |
2011年 | 174篇 |
2010年 | 156篇 |
2009年 | 140篇 |
2008年 | 147篇 |
2007年 | 113篇 |
2006年 | 72篇 |
2005年 | 45篇 |
2004年 | 32篇 |
2003年 | 27篇 |
2002年 | 19篇 |
2001年 | 17篇 |
2000年 | 11篇 |
1999年 | 3篇 |
1998年 | 2篇 |
1995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6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 毫秒
101.
赵川芳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4(5)
以北京市某区的农民工子女为研究对象,描述了在北京生活的农民工子女城市归属感状况,并对农民工子女城市归属感影响因素进行了回归分析。研究发现:农民工子女城市归属感具有矛盾性,城市归属感程度较高,但是层次较低,交往意愿因子、乡土回忆因子、城市生活适应因子、态度因子、参与性因子、自我社会认同因子是影响其城市归属感程度高低的社会性因素,但是以户籍制度为载体而形成的教育、城市管理等制度性排斥因素却是影响农民工子女城市归属感的根源。 相似文献
102.
父母离婚,使不少未成年子女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我国有关的法律制度需要进一步完善与细化;执法部门要加大对父母离婚后的未成年子女抚养费强制执行的力度,国家应尽快建立、完善监护人监督制度,同时要形成家庭、学校、社会都关心、爱护、帮助离婚家庭未成年子女的良好环境。 相似文献
103.
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催生了农民工随迁子女这一特殊群体,他们有着融入城市的强烈愿望,却遭遇着户籍制度、媒体舆论、教师和同辈群体的固有偏见和不公正对待,由此产生的社会身份困惑、"向下构成"压力、学业表现受抑制和社交封闭成为这一群体城市融入过程中难以逾越的心理壁障。对此,应当改革城乡二元户籍制度,扭转媒体舆论的负面偏向,积极推行全纳教育,削弱社会偏见产生的刻板印象,建构农民工随迁子女城市融入的社会支持力量,并对农民工随迁子女进行积极的心理辅导,最终实现农民工随迁子女与城市的良性融合。 相似文献
104.
关注和保护儿童权益早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法律话题与问题。在我国,由于传统文化与观念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父母侵害未成年子女权益的问题长期被忽视,相关立法的价值并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父母对未成年子女权益的侵害可以归纳为三大类:人身权益、财产权益以及其他权益的侵害。我国应加强对有子女公民的道德法制教育,重视父母侵害未成年子女权益法律的司法保护,加强对父母侵害未成年子女权益现象的社会监督,注重对特殊儿童群体的权益保护。 相似文献
105.
李乐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7(6):147-154
资源依赖与独立自主是目前城乡居民家庭养老方式选择中必然面临的问题,但是二者之间存在着张力,难以同时兼顾,这便形成了选择的二维困境。为了研究城乡居民家庭养老方式选择中如何平衡二者之间张力的问题,对84户居民家庭养老方式选择进行了调查分析,采用多案例比较法,选取3户典型家庭作为代表,总结出三种张力平衡模式:偏依赖型、偏独立型及均衡型。分析发现:偏依赖型居民家庭数量最多,均衡型数量最少;偏依赖型与偏独立型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选择风险,均衡型是较为理想的选择模式;理想状态下,偏依赖型与偏独立型可以转化为均衡型。 相似文献
106.
[内容]文章利用2014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农村部分)》数据,对同一家庭不同子女的具体代际经济支持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农村家庭养老仍然有着广泛的基础,子女代际经济支持比例和数量存在子女性别、子女排行、子女婚姻、子女受教育程度、子女的居住方式、子女的迁移距离和子女的经济状况的显著差异,女儿和儿子在代际经济支持上同时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且,老年父母个体因素、子女具体状况和代际关系都对代际经济支持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07.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7,(5):110-117
基于对南京市一所接收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公办学校的调查,发现随迁子女对自身未来的预期较低,他们大部分最终进入职校继续读书,读高中的比例非常少。这种教育选择是一个多方主体共同建构的结果:首先,国家的"双轨制"赋予了职校与高中不同的寓意;其次,由于随迁子女家长在经济资源和知识库存上的缺乏,使得他们即使对孩子有较高的教育期望,却无法转化为有效的督促和帮助;第三,教育部门仅关注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入学问题而非升学问题,在学校教育过程中采取"区别教育"(即集中于他们随迁子女的身份)而非"融合教育"。这些机制共同作用于随迁子女,使他们最终选择职校,而他们自身也会主动地合理化这种选择。因此,解决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成就低预期的问题,不能仅仅着眼于个人"自我选择",更应该从制度层面思考"结构选择"。 相似文献
108.
张存贵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4,(3):29-31
社会化不仅对公民个人的生存发展至关重要,而且影响到社会的有效运行.人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渐适应社会生活,人的个性得到全面发展.本文以社会化的含义作为逻辑起点,阐述了农民工随迁子女社会化成长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从家庭、学校、社会等角度分析了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9.
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