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15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29篇
劳动科学   2篇
民族学   7篇
人才学   9篇
丛书文集   412篇
理论方法论   43篇
综合类   686篇
社会学   53篇
统计学   3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47篇
  2014年   73篇
  2013年   73篇
  2012年   79篇
  2011年   92篇
  2010年   95篇
  2009年   89篇
  2008年   78篇
  2007年   83篇
  2006年   74篇
  2005年   47篇
  2004年   49篇
  2003年   37篇
  2002年   41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21.
朱子对《孟子》'尽心'知性'的解释不同于通常理解的'先尽其心而后知性',他认为'尽心'是'知性'实现之后达到的效果,而'知性'则是在格物穷理的工夫过程中对'性'的彻底把握。这种解释的合理性在于:首先,'性'作为心灵活动的本质应然倾向,是'尽心'要实现的具体内容;其次,'知性'的'性'在根本上是普遍的本质应然倾向在人与物身上的具体呈现,但这只有经由格物穷理的过程,才能真实而具体地由心灵所把握,而这就是'尽心'的达成;最后,对'性'(也即'理')的真实把握必然'不容已'地带出对本质应然倾向的落实,故而'尽心'既是知得尽,又是行得尽,'尽心'的达成因而实现了知与行的真正统一。  相似文献   
22.
柏拉图与孟子共同关注善的问题,不同的是柏拉图引导西方哲学走向知识论,孟子引导中国哲学走向功夫论。论证实质是柏拉图从真理情结出发走向了求善之路,并把求善问题转化成为真理认识论问题,他的求善之路可以表达为:认识真正的善,真正的善即真理。作为对比,孟子从善的定义出发走向体善之路。孟子把体善问题转化为功夫论问题,这种体善之路可以表达为:通过定义"仁义礼"来完成至善。他们的共同结论是:生存即善。  相似文献   
23.
广告作为现代营销的一个重要环节,其在企业品牌营销中起到的作用越来越明显。随着广告行业竞争的加剧,创意和策划成为了广告公司的制胜法宝。一则广告必须同时具备天时、地利、人和三点要素,才能充分唤醒广大消费者的消费意识,从而迅速占据市场。本文通过深入挖掘孟子儒家思想中天时、地理、人和的文化内涵,结合当前广告传播行业的特点,论证传统孟子儒学思想在当前广告传播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24.
李笠翁一生不断搬家和出游,自谓“一生多半在车船”,当是实录。单说长游,就有五次:最早的一次是康熙三四年间游粤;紧接着是康熙五至七年游京师连着游晋秦;回金陵住了一年多后,于康熙九年游闽;又隔一年,游楚;最后是康熙十二至十三年第二次游京师。此外,笠翁还在68岁高龄时,于贫病交加之中作了一次湖州之游。在别人,外出大都是“乐”游;而在笠翁,则是“苦”游。在别人,是衣食无忧,到外面长见识,增阅历,或观赏大自然的美景;而在笠翁,则是去“就食”,即像牧民“逐水草而居”找饭吃。别人是“吃饱了饭”去游玩“消食”;而笠翁却是“饿着肚子”出游“找食”,自谓“为饥驱而走四方”。当然,“苦”中有乐,“饥驱四方,遍历名胜”;同时也有收获———除“化缘”得“食”之外,还收获了诗文,也收获了友谊。但是,笠翁出游,“苦”是主打,“乐”是陪衬;“苦”是正业,“乐”是副产品。  相似文献   
25.
传统经典须细读,在细读的基础上领会真义。历代注家对《孟子》的注疏多有误读之处,如"攘",本义为"取自来之物",经"多少同盗",演变为"攘"即"盗";"巨室"初谓国君住的大房子,这里当喻指国君,但注家多强解为指大臣;舜在"完廪""浚井"的过程中是如何脱难的,本文没有说,注家依据其他材料做了合理化解读,未必符合本义。"坏宫室以为汙池",如从人类社会发展史的角度来释读,实际上是要维持以渔猎为生的生存方式。致误的根源有"非黑即白"的思维方式、前后矛盾、对古代"不雅驯"的文字进行改造等。  相似文献   
26.
<正>儒学经典《孟子》记载了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及其哲学伦理,经常阅读既可增强理性思考的能力,又可获得奋发向上的力量。特别是书中的一些寓言故事,针砭时弊、趣味横生、引人深思,对年轻公务员做人处事具有深刻的启示。一、"楚人学齐语":交友慎才能拒腐蚀【楚人学齐语】孟子对戴不胜说:"你是想要你的国王达到善的境地吗?让我明确地告诉你,在这里有一位楚国的大夫,希望他的儿子能说齐国话,那么是让齐国人来教他呢,还是让楚国人来教他呢?"戴不胜说:"让齐国人来教他。"孟子说:"一个齐国人教他,众多楚国人吵扰他,即使天天鞭打他,要他学会齐国话也不可能。若  相似文献   
27.
《孟子·尽心章句下》以简约的语言叙述了这样一个历史故事:"盆成括仕于齐,孟子曰:‘死矣盆成括!’盆成括见杀,门人问:‘夫子何以知其将见杀?’曰:‘其为人也小有才,未闻君子之大道也,则足以杀其躯而已矣。’"这个两千多年前的故事带给我们四点启示。  相似文献   
28.
张春雷 《船山学刊》2009,(1):137-138
《孟子·万章上》“攸然而逝”句对“攸然”的解释,字典辞书和有些专著均采用赵歧注,释“攸”为“迅走”义.通过我们的考释发现赵歧之注不能成立,“攸”无“疾快”义,字典辞书的编者,均是由于误信赵注。衍设“迅疾”之义项,此处的“攸”为其常义“自得貌”。  相似文献   
29.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孟子“舍生取义”学说和对“圣人”理想人格的追求,对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借鉴和启示作用,孟子“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和进取精神,也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意识.  相似文献   
30.
"君子远庖厨"作为《孟子》书中的一句话,具有可以丰富展开的义理空间,并使得孟子、儒家的许多思想得到进一步确认。首先,"君子远庖厨"作为君子之"仁心"当下发动的自然结果,具有其纯善无伪的特性,正因为如此,作为孟子口中的一种"仁术","君子远庖厨"才得以成其为预养仁心的方法,而不致戕害其本心之仁。其次,"仁"与礼义的关系也存在于"君子远庖厨"这种精炼的表述中,这一层义理虽然在孟子处引而不发,但却被儒家传统所认同,且被后世理学所发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