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777篇 |
免费 | 25篇 |
国内免费 | 30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74篇 |
劳动科学 | 4篇 |
民族学 | 18篇 |
人才学 | 22篇 |
人口学 | 7篇 |
丛书文集 | 399篇 |
理论方法论 | 71篇 |
综合类 | 1056篇 |
社会学 | 172篇 |
统计学 | 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篇 |
2023年 | 17篇 |
2022年 | 26篇 |
2021年 | 36篇 |
2020年 | 34篇 |
2019年 | 27篇 |
2018年 | 15篇 |
2017年 | 23篇 |
2016年 | 36篇 |
2015年 | 58篇 |
2014年 | 119篇 |
2013年 | 105篇 |
2012年 | 133篇 |
2011年 | 128篇 |
2010年 | 132篇 |
2009年 | 136篇 |
2008年 | 131篇 |
2007年 | 112篇 |
2006年 | 92篇 |
2005年 | 80篇 |
2004年 | 73篇 |
2003年 | 67篇 |
2002年 | 48篇 |
2001年 | 67篇 |
2000年 | 42篇 |
1999年 | 21篇 |
1998年 | 7篇 |
1997年 | 12篇 |
1996年 | 8篇 |
1995年 | 12篇 |
1994年 | 5篇 |
1993年 | 5篇 |
1992年 | 8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5篇 |
1989年 | 1篇 |
1987年 | 2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8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61.
张翠玲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8):69-73
庄周与萨特,对人的存在意识与存在方式都曾进行了痛苦而深刻的思考:关于个体孤独、绝对自由、悲观而乐观等命题,都曾是二者为命途多舛的人类生命所作的无奈而悲凉的存在选择,让我们看到东西方哲学家在人类认识世界、把握人生过程中观念思维超越时空的交互与相通。 相似文献
62.
雷梦婷 《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66-67
尤多拉·韦尔蒂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绿色的帷幕及其它故事》,以描写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各类畸形人物而出名。本文主要以其中的两个短篇为例探讨韦尔蒂笔下的畸形人物形象,着重分析畸形人共有的特点——孤独以及造成孤独的各种原因。 相似文献
63.
杨星映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2):5-13
"气"是中国古代文论的元范畴之一。从魏晋到唐宋,"气"由哲学范畴向文论范畴衍变,在文学理论批评中充分展开。文"气"范畴涵盖了文学的本源、创作主体的生理与心理特征及创作主体气质才性、精神意志对创作客体的投射贯注,从而形成创作客体的审美特质等诸多方面。文"气"范畴自确立始便开始了审美泛化的历程,形成以气为核心的范畴群,任何关涉创作主体、创作客体的性质、特征、关系、变化的文学现象,都可以衍生出林林总总、"气"象万千的气范畴,泛化无穷,具有着无限延展性、包容性、浑融性、模糊性。 相似文献
64.
自由是萨特最为关注的哲学问题。萨特宣扬的自由观的理论前提就是“存在先于本质”这一哲学命题。而颇具操作性品格的核心观点则是“自由选择论”。这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自由观 ,因而注定是孤独的 ,不融于世的。站在新世纪的起点上 ,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对这一思想遗产进行审视和扬弃 ,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65.
吴大顺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3(6):64-68,127
气格是指诗人品格、诗歌内容、形式等因素综合融会后所体现的诗歌品格。欧阳修诗歌气格主要表现为:诗歌中蕴涵的道德品质和人格力量、诗歌内容中的国运民生意识和穷究物理的理性精神、诗歌语言上下字运意的笔力。欧阳修对诗歌气格的追求,导引了宋诗的发展方向,为宋调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66.
周薇 《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39-42,93
刘桢是建安七子之一,钟嵘的《诗品》把诗人分为上中下三品,刘桢被列在上品,而且排在王粲之前。这一评价大异于前后的曹丕、曹植、沈约、刘勰、萧纲等人,显示出极其个人化的评价。就钟嵘而言,如此看重刘桢,与他对《国风》一脉的尊崇,对五言诗的重视,对风骨、气等关学风格的偏向有关。因为刘桢源于《国风》,五言诗写得尤好,且诗歌慷慨多气。不过钟嵘将刘桢排在建安之首的看法并没有被后来的文学史所采纳。这主要是因为风骨只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特别标举的风格,后来人并不以之为诗歌最重要的评价标准。再者,将刘桢视作建安之首,只是钟嵘一家之言。由于刘勰在文论史上的崇高地位,他视王粲为七子之首,更决定了文学史的看法。 相似文献
67.
张锦波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27-33
气质之性这一概念并非朱熹首创,但朱熹在他理学思想的语境下对它进行了重新的理解、使用和讨论。通过对朱熹气质之性概念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朱熹以气质言性,在其理学视域下突出性之本义(生),并使他关于性的诸问题的思考在上贯形上层面的同时也始终着落于现实世界,着落于实处,这彰显出其理学思想的实践品格和迥异于佛老人性论的理论特质。 相似文献
68.
张伯端的性命思想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孔令宏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46-50,106
张伯端在形而上层次以真一统帅真精和先天气,落实到形而下而有精、气、神三宝合修的主张。为了圆融地处理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关系,不得不把精、气、神的理论发展为性命理论。张伯端在综合前人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的二分,发展了前人关于性命关系的思想,提出了先命后性、性命双修、重性轻命等思想,为后世道教的性命理论确立了基本的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69.
伍丹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0(4):5-9
《爱历元年》的女性悲歌表明王跃文对爱情婚姻所持的依然是男权中心的理想主义态度。《爱历元年》揭示了秩序化的社会道德和理性的婚姻形式下,女性个体存在的孤独本质和对情爱的强烈渴望;展示了在激情的眩惑与理性的撕裂下,现代女性无法逾越的精神困惑和生存无奈。这种理性的社会秩序和个人的情感欲望之间的冲突,是对现代人生命自由和人类生存困境的探索与超越,它以具有鲜活生命体验的欲望书写和属己的生命经纬激发着人们的体悟和反思。 相似文献
70.
鄢冬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
诗歌大厦必须靠情感的力量支撑.情感在诗人写诗之前就已经存在,并经过诗人的调动成为创作力的主导.诗人独特的情感经验成为编织情感空间的主要材料,而情感张力的大小,则体现在呈现于文本之上的文字组织是否能引起读者的合作倾向.读者能感受到的并也愿意与之配合的情感倾向,说明情感空间具有扩大的可能性,反之则是一个相对封闭的情感空间.优秀的诗歌,其情感潜流流出地表的应该是冰山一角,而背后的情感载体更为厚重.空间距离的存在,使得文本的情感组织得以保鲜,既不会过分浓烈,同时也会有适当的神秘感,“远方”因此成为诗歌中重要的意象.诗人的情感经验有可能转变为诗歌创作时的情感素材,而情感素材汇集起来便是一股情感的力量,不同的情感素材将汇集成不同的情感力量,孤独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