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77篇 |
免费 | 18篇 |
国内免费 | 4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61篇 |
劳动科学 | 1篇 |
民族学 | 16篇 |
人才学 | 15篇 |
人口学 | 1篇 |
丛书文集 | 172篇 |
理论方法论 | 27篇 |
综合类 | 365篇 |
社会学 | 38篇 |
统计学 | 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10篇 |
2022年 | 13篇 |
2021年 | 23篇 |
2020年 | 15篇 |
2019年 | 14篇 |
2018年 | 4篇 |
2017年 | 12篇 |
2016年 | 5篇 |
2015年 | 22篇 |
2014年 | 54篇 |
2013年 | 48篇 |
2012年 | 47篇 |
2011年 | 38篇 |
2010年 | 54篇 |
2009年 | 48篇 |
2008年 | 43篇 |
2007年 | 47篇 |
2006年 | 33篇 |
2005年 | 28篇 |
2004年 | 24篇 |
2003年 | 14篇 |
2002年 | 22篇 |
2001年 | 30篇 |
2000年 | 18篇 |
1999年 | 5篇 |
1998年 | 8篇 |
1997年 | 6篇 |
1996年 | 5篇 |
1995年 | 3篇 |
1994年 | 1篇 |
1991年 | 2篇 |
198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 毫秒
671.
柳诒徵的爱国主义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红霞 《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9,7(12):69-70
高扬爱国主义精神是柳诒徵史学的重要特征。当新文化运动激烈反传统及顾颉刚等"古史辨"派掀起疑古辨伪思潮之时,柳诒徵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己任,挥起反对"疑古"的大旗,并由此被作为"信古"、"守旧"的代表。事实上,柳诒徵的主张和行为皆是从爱国主义立场出发的,其爱国主义思想深植于其史学研究中。20世纪30年代,当日军大举侵华之际,柳诒徵通过史学研究来唤起国人抗战御侮的信心和决心,充分彰显了其学术救国的治史理念。 相似文献
673.
陈寅恪治学,有一个探索中西文化交融汇合之"正道"的情结隐伏其中,由此,其治学便与宋学结下不解之缘.陈寅恪视宋学为传统文化发展高峰,而宋学离不开佛家义理的滋养,故由宋学返之佛教研究便成逻辑之必然.从陈寅恪先生精研佛学中,可洞见其"历史情怀"中的"现实关照". 相似文献
674.
675.
国家人事部部长宋德福接受《瞭望》周刊记者采访时说,加快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重点是,在制度上,重点是建立和推行聘用制度,把聘用制度作为多数事业单位的一项基本用人制度;在行业上,重点是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单位,并将逐步推向文化、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系统;在配套措施上,重点是贯彻按劳分配、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合理拉开差距和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原则,通过有效的激励机制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在人员上,要与调整人才结构和建设高素质社会化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紧密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676.
<声声慢>是李清照的代表作之一,人们对它的创作时间和内容存在不同看法.我们认为,<声声慢>中作者无所皈依的心态是传统文化中丧偶女性的特有精神状态,也是文献所说李清照"流荡以终"境况的心理投射;作品中"秋夜梧桐雨"的意象组合来自长期的文化积淀,是用于丧偶者的典型意境,不可能在赵明诚生前使用;具有点题效果的"黑"字,更揭示出作者的孀居身份.这篇作品内容统一,主题明确,没有模糊、矛盾之处,是一个孀妇心态的典型写照. 相似文献
677.
楚申舟过宋被杀是春秋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引起了邦交关系的系列反应,《左传》《吕氏春秋》《史记》等文献都有记载,但所记又有歧异,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系年》也记载了此事,通过对史料的比较分析得出近真的史实,同时可以了解不同文本的写作方式和特点,具有重要的学术史价值。楚庄王为惩治宋国谋划已久,申舟过宋被杀只是一个导火索,背后有着复杂的个人和邦交利益纠葛,各诸侯国为此征伐、盟会、出使,忙得不亦乐乎,各方的心态展示得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678.
679.
阙真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3):202-205
潘德舆的《养一斋诗话》,议论充分,观点独到,是清诗话的一部重要著作.它十分强调诗要"厚”与"质实”,这实际上是主张诗歌要具有充实丰厚的思想内容和韵味深厚、质朴自然的艺术风格.很显然,潘氏这种观点的提出,是以张扬儒家"诗教”为目的的.这与当时社会思想浸润、诗坛风气影响以及个人经历变化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680.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53-62
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有骈文“类俳”之说。最初,批评家所言“俳”既指文章“俳偶”追求文采审美但缺乏政教意义,又指“俳谐”之文具有娱乐性而不够庄重,还指“俳优”文人作为政教体系附庸的身份处境。古文运动兴起之后,宋代出现了立足文章本体的四六批评。其所谓“类俳”是文章学层面的专门批评,强调文学审美应与思想内容统一,辩证地指出娱乐之“俳”有其得体意义,体现了宋代士大夫文人的主体性。宋四六的“类俳”批评表现了文学批评的理论创新意识,在文化史上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