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3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3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68篇
理论方法论   5篇
综合类   119篇
社会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朱熹后学在对朱学传承扩展的过程中,其道学话语呈现出异化特点,即主话语的扩大化,在将以<四书集注>为核心的朱学经典教条化的同时,由<四书>扩向五经阐释,乃至四部,把朱熹由博返约的学术范围转变为由约向博;话语的非道学化,以制度、训诂等补释朱学,使得朱学走向了多元的学术路线.朱学在其中渐失去理论特性和自身生命力,发展陷入困境.  相似文献   
42.
43.
著名道学家、道学研究会会长胡孚琛先生从自然科学转向社会科学,在科学家杨石先、黄友谋、钱学森的支持下,在道学专家王明、王沐等人的指导下走上了潜心研究道学之路,独辟蹊径,收集整理和研究道教丹诀,卓然成为当代丹学大家,由江湖化到学术化,这是胡孚琛先生在新时代对丹学的特大贡献,他提倡新道学文化战略,以图中华文化伟大复兴,是一个担当"文运",特立独行的著名学者.  相似文献   
44.
理学的形成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历程。其中,对《诗经》的诠释构筑了理学形成的重要基石。理学权威朱熹即将自己的“道”学理念渗入到对《诗经》的诠释和解读中。不同于前哲的是,朱熹的诠释是建立在将《诗经》作为文学经典的“文”之意义之上,在文本还原的基础上解读《诗经》作为经典的主旨及其文化价值,从而在文学和哲学两个层面建构了新理论权威——理学。  相似文献   
45.
46.
作为张载与二程的门人,吕大临的思想既显示出道学理论指向的共性,也有独具一格的个性。由解释《中庸》而得出的“中者道之所由出”,集中地反映了吕大临以工夫贯通本体的理论特点,而“通经践礼”则既表现了他通过义理重释和社会教化以复兴儒学的努力,也呈现出将经学和礼学融入身心修养之“为己之学”的道学实践特点。  相似文献   
47.
宋明商业文明对传统人文精神的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商业文明的发展在宋、明之时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繁荣的商品经济在几个世纪的时间里促使千百年来占统治地位的具有浓厚农耕文明时代特征的社会人文精神发生变化,佛教构筑的虚幻世界结束了,世俗文化蓬勃发展,在此基础上以复古为特征的实用唯理主义哲学思想兴起,并长期在思想界占统治地位,但最终又遭到了于明代后期兴起的反传统主义和实学精神的批判。  相似文献   
48.
刘宁 《中国学术》2000,(1):260-262
唐宋思想史的研究,最常采用的是哲学史的视角。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唐到北宋十分丰富的思想演变,不过是道学的滥觞,值得重视的只是韩愈、李翱以及宋初三先生等受到道学家肯定的人物。这经常使历史的丰富情态变得过于简单,在某种程度上,也多少背离了历史的真实。  相似文献   
49.
《宋史·道学传》在清代的论争及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初学者围绕<宋史·道学传>进行的争论,实乃宗奉程朱理学与崇尚阳明心学之间的学术思想之争.乾嘉时期的相关讨论,既体现了汉学发展和繁盛的大势,又显露出汉学与宋学趋向合流的征兆.道咸以后,宋学欲借相关讨论来实现重振,却最终与汉学一样陷入困局.这些都折射出清代学术思想演变、发展的轨迹和规律.  相似文献   
50.
民国建立以前,出于反清排满的政治目的,南社瞩目于遗民文化。为了遗民话语的营建,南社自发或有组织地凭吊纪念宋明末代帝君陵墓、忌辰。在这些活动中他们称宋明末代君主为"先皇",在心理和情感上认同遗民;还通过表彰缅怀以往遗民烈士,激发勇武阳刚之气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胸襟,表现反清排满的思想;对明遗烈志士诗文遗集的搜集、整理、刊行是南社追步遗民文化的重要贡献。由于对遗民文化的过分偏爱,南社表现出浓重的遗民情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