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6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4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3篇
丛书文集   159篇
理论方法论   11篇
综合类   322篇
社会学   1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40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38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38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51.
宋词的发展和繁荣离不开宋诗的影响和支持,这一点最早可以从欧阳修的词中看出。欧阳修是宋代第一个诗词兼擅的大词人,他的词和他的诗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特别是二者在主体形象和理性精神的突出方面表现出深刻的联系,颇能说明宋词在发展的过程中深受宋诗的影响。  相似文献   
52.
翦伯象 《学术交流》2005,(9):153-157
宋词在演进过程中分别采取受容、调和、补偿、迎合等不同类型的和解策略,淡化甚至消解与儒家诗教、政治理学的矛盾冲突。和解策略的文化意义在于:和解是一种文化策略,不是悲剧策略。和解的目的是为了使宋词获得适应性生存,和解的实质是对生存哲学观的体认,和解为宋词研究提供了一种文化视角。  相似文献   
53.
花之易落如娇弱的女子命运,红颜易老;人之青春壮志一如草木,在季节的流逝中逐渐消磨。迟暮情结牵动着自古文人的情绪,年华老去而一事无成便成了他们最常吟咏的主题。花开之有限,才华施展之时同样有限,限定了女性一生中最美的时光,也限定了文人志士报国的年华。姜夔吟咏花木美女,除了对女性命运同情之外,也或多或少表露了他从女性易逝的青春中对自己仓促人生的威叹。  相似文献   
54.
柳永词作体现出了明确的抒情本位意识,在具体的抒情过程中,时空观念的合理转换是他的主要手段,这主要存在着两种转换形式:一是以时间为主线,随着时间的流动作空间位置转换;一是在空间位置转换中突出抒情主人公对时间流逝的无奈。  相似文献   
55.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的唐宋词研究进入了全面繁荣时期,其研究盛况足以比肩20世纪三四十年代,表现出量多质优的特点。从基础工程建设、词人词作研究、词史编撰和鉴赏品评类著作四方面成果的全面检视中可见其大体面貌。  相似文献   
56.
纵观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无论是悲秋作品的数量,还是悲秋之情的抒发,宋词都堪称悲秋之作的集大成者。  相似文献   
57.
重评柳永     
在词的内容上 ,柳永扩展了词的题材 ;在词的形式上 ,柳永大大发展了慢词  相似文献   
58.
本文对宋词之艺术技法作管窥蠡测.全文包括三个部分.分别论述宋词丽雅融合的艺术.巧妙使用叠字的艺术.曲折深婉、结而未尽的艺术.各部分既可独立成篇.又都统摄在文章的总题之下。  相似文献   
59.
黄裳《书乐章集后》是宋人中唯一为柳永词集所写之《跋》,该《跋》高度评价柳词歌咏“太平气象”的“词史”价值,提出“词人盛世之黼藻”的词学功能观,在文学批评史上第一次将“杜诗柳词”相提并论。黄氏所作之《演山居士新词序》“以词附诗”、“以诗衡词”,是中国词学批评史上第一次将词的创作与《诗经》“六义”直接联系起来进行理论阐述的词序。此二篇具有筚路蓝缕之功的序跋,沾丐后人甚多,其对中国古代词学理论的贡献难以漠视。然目前似未引起词学理论界应有的足够重视。故有拂去覆盖在黄裳身上的历史尘埃,还原黄氏原作价值之必要。  相似文献   
60.
“角色转换”与唐宋词之人生意蕴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一定意义上说 ,人生实是一个不断进行“角色转换”的动态过程。而词人在经历角色转换后所宣泄的感情与所展示的心态就会诗化成为词中人生意蕴的重要内容。本文重点论析词人由“台前”退至“台后”(即由社会公众场合退至私生活领域 )和由“台上”降至“台下”(即政治生涯中的跌交和“下台”)这两大类角色转换 ,以及由此引发的各种感情、心态和由此生成的不同人生意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