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6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4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3篇
丛书文集   159篇
理论方法论   11篇
综合类   322篇
社会学   1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40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38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38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本文探讨了北方游牧民族对唐宋文学的影响及对宋词形成、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82.
宋词中运用拟人化手法十分广泛,大大超越了唐五代词与宋诗.几乎所有杰出词人都是擅用拟人的艺术高手,拟人之作在词人作品中所占比例很高,用以拟人的景物种类丰富,不管是有生命和无生命的事物都能赋予其生命和性情.从北宋到南宋,拟人手法的运用经历了从局部到整体、从人与物分写到物人合一、从修辞到造象、从写实到象征的变化发展过程.拟人的作品也由单纯表现词人自我的幽隐情思而拓展、提升到抒写家国情怀、民族气节与理想人格.拟人化手法运用得灵活多样,以各种花尤其是梅花为主的拟人化形象愈益新奇独创,有血有肉,富于灵性,情思深远,诗意浓郁,显示了宋词高超的艺术.  相似文献   
83.
宋词中的庭院意象具有封闭、宁静、幽雅、黯淡等多方面的审美特征,是一个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深深的庭院形成了一个独立的审美空间,使文人士大夫能够与社会俗务保持一定的距离,实现了他们诗意化的生存追求,同时,庭院意象也折射出宋代词人保守、内敛的文化心态.庭院意象在宋词中的频繁出现,这与宋代柔弱、保守的时代背景,以及文人士大夫的避祸心理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庭院能够作为审美对象,也与宋代园林艺术的发展,以及文人士大夫受园林艺术的熏陶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84.
酬赠唱和是中国传统诗词创作的重要形式,在宋词中亦多有表现.从词体发展来看,酬赠唱和之作在南宋,尤其是孝宗时期达到了一个新高度,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内容、风格更为开阔多样.从互动方式看,南宋文人以词酬唱主要集中在即席、临别、异地寄赠这三种情况下.与北宋相比,南宋酬赠唱和词在主题、功能、艺术形式上都呈现出新特色:传统的艳情题材有所退减,家国情怀大为增加,词中的脂粉气与感伤气明显减弱;词体功能从尊前娱乐更多转向文人抒情言志,词甚至充当起了书信的功能;次韵的艺术形式极为突出,文人气息更加浓郁.  相似文献   
85.
檀郎与谢娘     
古典诗词中有名姓的人物,有专名与类名之分。生活中实有人物之名为专名,类型化的人物名字为类名。先唐诗歌中的孟姜与罗敷,或为类名之始。在唐宋词中比较常见的男女情侣之类名,就是檀郎和谢娘。伤春、伤别是唐宋词的基本主题,檀郎与谢娘的对应关系亦成为固定搭配。绮怨是晚唐北宋词的基本调性,同时也可以作为谢娘形象的审美特征。檀郎、谢娘等类型化人物的出现,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音乐文学的产物。其类名之形成,虽然不无历史人物的因缘附会,但主要是出于审美效果之考量。之所以是谢娘、萧娘而不是别的姓氏,应是出于音韵声情之考虑。谢字、萧字,为小口形、细声韵,其音轻柔圆润,听其声即有要眇宜修之美感,即可感知其窈窕淑女的温婉形象。而同样作为男性情郎之类名,檀郎似乎总是在恋人闺帏耳鬓厮磨、风流调笑的“暖男”角色,而阮郎则因袭了传说中的冶游元素,始终是一个漫游不归、春尽不还家的荡子形象。  相似文献   
86.
黄旭 《南都学坛》2011,31(5):58-63
应歌时代的宋词以歌妓为传播媒介,歌妓在词的产生、传播和创作中均产生了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媒介生态学的兴起,把传播媒介看做生命体放在社会大环境下考察,认为媒介并不是机械地进行信息交换,而是不断与社会环境互动,参与到整个传播的全过程中来。歌妓作为一种传播媒介不是中性的、透明的和无价值标准的渠道,只管把宋词的信息从一个地方传递到另一个地方,其生存的社会环境制约、身份的限定等等因素都对宋词的传播产生着影响,其独特的生物特征和符号特征也带来了宋词传播的思想、情感、社会、内容等的偏向,最终产生了独特的宋词文化。  相似文献   
87.
文章通过对晏殊的《踏莎行》、柳永的《秋夜月》英语译文的分析,试图展现宋词所独有的感伤抒情气质,观察不同叙述视角与期待视野,体味翻译美学的魅力。  相似文献   
88.
宋词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瑰宝,其整齐简约的言语之中透着深邃悠远的意境。而Fauconnier提出的概念整合理论是一种基本的心理认知机制,近年来在认知语言学中被认为是解释人类一系列的认知活动的重要理论框架。本文将从认知语言学中的概念整合理论出发,分析宋词的意义构建模式,为这两个领域的研究搭建一座新的桥梁。  相似文献   
89.
宋初诗文革新运动之后,词坛的革新也在一些词家的创作实践中悄无声息地进行着。较之传统词作.黄庭坚词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题材的扩大、语言的俚俗、词体的增加、新创作方法的尝试以及对音乐的进一步摆脱上。虽然后人对山谷词的评价毁誉参半,但黄庭坚对词的革新之功应永载词史中。  相似文献   
90.
词学研究是古代文学研究的一大显学,词起于唐,兴于宋,延续于元明,尤繁盛于清而发展于近现代。在中国文化历史的发展进程中,词一直作为介质为人们传达着各种各样的信息。宋词的成就在于中国文学在经历了唐朝的鼎盛时期之后,词作为一种新的文学形式得到了广泛发展:词人大量增加以及词作大量涌现。宋代涌现出的大批优秀词人、大量优秀的词作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古典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