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409篇 |
免费 | 128篇 |
国内免费 | 29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521篇 |
劳动科学 | 27篇 |
民族学 | 64篇 |
人才学 | 48篇 |
人口学 | 19篇 |
丛书文集 | 1274篇 |
理论方法论 | 243篇 |
综合类 | 1940篇 |
社会学 | 216篇 |
统计学 | 21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9篇 |
2023年 | 104篇 |
2022年 | 118篇 |
2021年 | 117篇 |
2020年 | 117篇 |
2019年 | 86篇 |
2018年 | 46篇 |
2017年 | 78篇 |
2016年 | 88篇 |
2015年 | 115篇 |
2014年 | 241篇 |
2013年 | 218篇 |
2012年 | 251篇 |
2011年 | 292篇 |
2010年 | 276篇 |
2009年 | 307篇 |
2008年 | 408篇 |
2007年 | 291篇 |
2006年 | 225篇 |
2005年 | 268篇 |
2004年 | 159篇 |
2003年 | 150篇 |
2002年 | 148篇 |
2001年 | 158篇 |
2000年 | 97篇 |
1999年 | 38篇 |
1998年 | 30篇 |
1997年 | 19篇 |
1996年 | 17篇 |
1995年 | 15篇 |
1994年 | 8篇 |
1993年 | 8篇 |
1992年 | 6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6篇 |
1989年 | 3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1篇 |
1985年 | 2篇 |
193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5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现代社会的失范和规范的重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失范是现代社会的普遍现象。本文对社会失范的含义、导致社会失范的原因以及如何走出失范、实现规范的重建作了分析和论述。社会失范主要是指社会缺乏明确一致的规范或是社会规范本身缺乏合法性和权威性。导致现代社会失范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社会结构的变迁和传统价值的失落。针对社会失范的原因,文章认为,现代社会要走出失范不仅需要法治,还需要德治和礼治。 相似文献
82.
巩固民主——对政治发展中“民主巩固“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主是政治发展的一个战略目标。而二十世纪末的民主化浪潮又把这个目标神圣化。亨廷顿用戏剧性的语言描述了这场席卷发展中国家的民主化浪潮,并认为它们象滚雪球般地蔓延开来。早在本世纪的60年代, 相似文献
83.
功能与变迁:法律在传统乡土农村的地位——历史视角下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血缘与地缘、封闭与保守、儒学与礼俗等方面论述法律在传统乡土农村发挥的功能及所处的地位 ,从历史的角度探析农民之所以不要法律 ,法律之所以在乡土农村是疏离与陌生的 ,以及法律无法在农村扎根的根源。文章的目的在于从历史的视角了解中国农村 ,客观认识中国乡土农村实现法治的历史背景与国情基础 相似文献
84.
近代中国政治身份的观念构建,可以通过与“民”相关的概念集群来考察。既定的现代民族国家构建研究主要基于外来观念框架,只关注“国民/公民”作为政治身份构建的基本概念;而“天民”作为本土性的身份概念,更富有传统伦理层面的基础性意义,为晚清士人熟知却被后人所忽略。其实,在康有为对“大同至公”理念的论述中,“天民”与“国民/公民”只是同一身份观念的不同表述,天民观念以男女夫妇为逻辑起点,依照人伦秩序逐层展开“独立”与“平等”的价值讨论:“独立”运用于“人道”语境,并非论及个体理性,而是重申合乎公理的“人欲”;“平等”运用于“人伦”语境,并非讨论自然权利,而是抹平等级差异的家国天下关系重构,由此呈现的逻辑顺位是,“民”首先是道德主体,其次才是政治主体。以康有为的“天民”论述为中心,回到晚清政治反思与伦理重塑的问题域,发见近代政治身份观念构建过程中的伦理基础,及其在现代中国转型过程中的作用,自有其必要。 相似文献
85.
"日常生活审美化"是一个文学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常生活审美化是最近几年文艺学界的一个热点问题.目前争议的焦点实际上不是日常生活中的美学感性经验问题,而是这种感性经验进入文学话语领域后对传统话语秩序和意义造成的冲击.时尚工业把物品和影像的生产与符号和意义的生产最大程度地结合起来,利用文学叙事为其自身建立意义和合理性,造成意义的泛滥、消费和消解.面对这种冲击,坚持捍卫传统价值体系和暂时搁置价值判断成为文化研究者两种对立的态度."日常生活审美化"提出的不是感性的问题,而是文学问题. 相似文献
86.
张丽华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47(6):47-52
在国际秩序演变进化的过程中,国际社会的无政府状态和自助体系、以权力分配为基础的现实主义的均势与霸权,一直是维持国际秩序的基本模式。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发展,国家间相互依存和交往合作的加强,规范和制度可以帮助我们走出"现实主义困境",通过国际组织这一规范和制度的载体,构建和维系和平稳定的国际秩序。 相似文献
87.
霍布斯是近现代政治思想史上的转折式人物.他摆脱了古希腊、中世纪的目的论式的伦理政治观的影响,第一次系统完成了具有近代意义的政治理论的阐释.本文以政治秩序为视角,从必要性与价值合理性的两个维度来分析霍布斯的政治哲学,揭示出霍布斯思想的近代意义. 相似文献
88.
后乡土社会法治秩序的构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乡土社会"是对中国旧有的农村社会的特性所作的一种概括,但目前我国农村社会已经并且正在经历一场在速度、深度、广度上都前所未有的社会转型,"后乡土社会"的特征正在凸现.后乡土社会下,延续了几千年的传统乡土的礼治秩序渐趋淡化,传统礼治秩序下的权威和价值体系面临解体或重构,即便如此,现代法治在后乡土社会的秩序重构仍面临着法律信仰与乡土信仰、国家法与民间法以及法律资源需求和缺失等一系列的冲突.在此视角下,笔者探讨了从法律信仰、法律意识、法律资源及法治秩序方面对后乡土社会秩序重构的可行,以期实现法治秩序与乡土的完美整合,谋求更为和谐的农村社会. 相似文献
89.
先秦儒家思想的共同目标是结束乱世,实现从天下无道向天下有道的转变,使人们生活在一种具有安全感和稳定感的社会秩序之中。先秦儒家秩序建构思想的终极依据可以归结为天:秩序本身及其规则来源于天;秩序建构主体的智慧和权力来源于天;秩序建构的核心价值及其崇高性来源于天。以天为秩序建构依据的思想后来为董仲舒所发展,并且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政治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90.
肖晞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1)
冷战结束后,伴随着世界秩序的转型,东亚秩序也处于缓慢的重塑之中。冷战后美国在东亚的核心利益是继续巩固并扩大在本地区的存在,为此它延续了冷战时期的联盟战略体系。由于国内经济建设、为缓解自身的崛起对区域内国家带来的压力以及改革开放后对外战略观念的变化,中国的东亚战略主要包括:融入美国主导的国际体系的全球主义战略、与区域内主要大国特别是美国保持合作关系的大国战略以及积极参与东亚地区一体化建设的地区主义战略,着眼点集中体现在承认而不是排斥美国在本地区的现实存在,通过开放性区域主义模式塑造东亚未来秩序,推动实现东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