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81篇
  免费   151篇
  国内免费   13篇
管理学   160篇
劳动科学   5篇
民族学   688篇
人才学   56篇
人口学   5篇
丛书文集   1649篇
理论方法论   389篇
综合类   3174篇
社会学   409篇
统计学   10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39篇
  2022年   40篇
  2021年   50篇
  2020年   71篇
  2019年   47篇
  2018年   42篇
  2017年   97篇
  2016年   123篇
  2015年   214篇
  2014年   382篇
  2013年   375篇
  2012年   390篇
  2011年   489篇
  2010年   457篇
  2009年   455篇
  2008年   573篇
  2007年   469篇
  2006年   374篇
  2005年   317篇
  2004年   330篇
  2003年   322篇
  2002年   259篇
  2001年   236篇
  2000年   142篇
  1999年   78篇
  1998年   46篇
  1997年   41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4篇
  1988年   1篇
  193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西藏宗教是一种多功能的宗教.在现代社会,随着社会的转型,藏传佛教的传播表现出了功能的双重性.具体体现在五方面:宗教传播密切了人与神的关系,虚拟的精神世界却麻醉了、泯灭了、失却了民众对现实世界的生活激情;宗教传播有助于社会整合、社会控制,超稳定的社会结构导致社会发展的停滞、有碍社会的变革;西藏宗教传播促进了西藏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但却造成了发展的同质化、单一化;西藏宗教的传播增加了民族的认同感,但同时造成了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即冲突叉一致的矛盾状态:西藏宗教传播有助于社会稳定、和谐、统一,但也会引发社会动荡、冲突、分裂的危机.  相似文献   
132.
陈绪石 《兰州学刊》2008,(8):184-187
促使张爱玲的现代性转向日常的因素有:上海的现代消费主义文化、日伪文艺环境、独特的女性意识、中国文学传统等,另外,战争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在宽容的现代意识与世俗化生活原则的制约下,张爱玲完成了对文学现代性的建构。张爱玲的文学现代性是一种怀疑文明的中国式的世俗现代性,具有媚俗倾向;是一种基于宽容的现代意识但最终又有一定传统意味的反现代性;是一种与五四有一定关联但主要体现上海市民精神的文学现代性。  相似文献   
133.
尚烨 《阴山学刊》2006,19(6):28-31
近年来,包头信众队伍逐步扩大,信教原因:1、心理痛苦,寻求化解;2、缓解压力,寻求平衡;3、环境影响,不觉入教。包头地区宗教的继续发展和变化,决定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须考虑宗教的因素,采取妥善对策,以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相适应。  相似文献   
134.
论历史调节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政治、道德、艺术、宗教等最基本的历史调节机制,作为人类生存的基本需要,构成人类历史得以维系、延续和发展的永恒纽带和基础。当然,法、政治、道德、艺术、宗教的调节,在构建和谐社会中都不可能是单独起作用的,必须综合运用上述历史调节机制,以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35.
马克思以犹太人问题为牵引,批判了鲍威尔通过放弃宗教来解决宗教问题的外层化路径,以人的解放为内在逻辑主线,区分了政治解放和人的解放,完成了哲学观和信仰观的一般性转变,这是对《论犹太人问题》的一般解读;马克思以社会批判为逻辑视界,分划出四重历史语境,深入阐述了国家、宗教和人的问题,分析了它们在特定历史境遇中展现的特征和更替转换的内涵,这就涵盖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的最初建构,实现了对《论犹太人问题》的深层解读。  相似文献   
136.
现时代虚无主义的信仰处境,在世界观上表现为对自然界与超验世界的双重祛魅,特别表现为海德格尔所谓世界图像化与主体主义的悖论;现时代形而上学的迷失与困境,则以在场的方式表现了超越性的内在危机,从尼采到生存主义再到后现代主义,见证了从"古典的虚无主义"到"否定性的虚无主义"的倒退;在宗教方面则表现为宗教世俗化与神秘主义的盛行;在个体生存上则表现为个体空前的独立性与个体在现代性境遇中不断加深的被抛及其放逐的尖锐对立.  相似文献   
137.
本文通过对皖南H县非正式宗教团体的分析研究,发现在非正式宗教团体嵌入村庄的过程中,缘于宗教传输载体,区域内生秩序以及宗教市场等因素的作用,加上缺乏必要的外在规制,出现了一种宗教三棱镜的现象.宗教伦理在经历了连续性的想象后变得支离破碎,每个传教者都根据自己所认可的伦理体系组织宗教团体,导致村庄中教派林立.各个宗教团体的成长路径类似于一个蓄水的过程,在宗教团体发展的初期,受组织能力的限制,均关注于组织内部事务.随着宗教团体的发展,各个宗教团体之间也逐渐呈现出差异,各团体因实力不同,组织目标也日趋异化,不同的团体为实践自己的组织目标而进入了新一轮的博弈,这一过程也伴随着宗教异化的现象.在宗教信仰自由的法律框架下,村庄宗教治理需要开辟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8.
王延辉 《理论界》2005,(4):66-67
波普的认识进化四段图式是其整个哲学思想的浓缩,有着极其重要的贡献与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39.
中国宗教内涵的道德资源相当丰富、拥有的信众数量亦极其众多,但其道德教化作用仅限于为数很少的僧人、道士和居士,而于中国广大信众影响甚微。对照基督教,中国宗教存在明显的“宗教精英”与“宗教大众”之间的相互区隔、缺乏对广大信众进行教育聚会的场所,一般信众缺乏明确的救赎观念是导致中国宗教伦理的社会化困境产生的主要原因。提升中国宗教伦理的社会化水平尚存在诸多操作层面上的困难,具体操作层面的问题可以通过各方面进一步认真讨论和周密部署来解决。  相似文献   
140.
萨满教(Shamanism)是远古时期在中国北方形成的多神崇拜的宗教信仰,萨满(shaman)一词,出自阿尔泰语系通古斯——满语的汉译音,意为激动不安的人或狂怒的人。①满族史诗《乌布西奔妈妈》中解释为晓彻之意,即最能通达、知晓神的旨意;②还有一些学者认为萨满一词的含义就是智者。③萨满是萨满教巫师的统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