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365篇 |
免费 | 166篇 |
国内免费 | 13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160篇 |
劳动科学 | 5篇 |
民族学 | 687篇 |
人才学 | 56篇 |
人口学 | 5篇 |
丛书文集 | 1649篇 |
理论方法论 | 389篇 |
综合类 | 3174篇 |
社会学 | 409篇 |
统计学 | 1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8篇 |
2023年 | 39篇 |
2022年 | 40篇 |
2021年 | 50篇 |
2020年 | 71篇 |
2019年 | 47篇 |
2018年 | 42篇 |
2017年 | 97篇 |
2016年 | 123篇 |
2015年 | 214篇 |
2014年 | 382篇 |
2013年 | 375篇 |
2012年 | 390篇 |
2011年 | 489篇 |
2010年 | 457篇 |
2009年 | 455篇 |
2008年 | 573篇 |
2007年 | 469篇 |
2006年 | 374篇 |
2005年 | 317篇 |
2004年 | 330篇 |
2003年 | 322篇 |
2002年 | 259篇 |
2001年 | 236篇 |
2000年 | 142篇 |
1999年 | 78篇 |
1998年 | 46篇 |
1997年 | 41篇 |
1996年 | 23篇 |
1995年 | 13篇 |
1994年 | 9篇 |
1993年 | 15篇 |
1992年 | 7篇 |
1991年 | 5篇 |
1990年 | 4篇 |
1988年 | 1篇 |
193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5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文章将李安宅的藏学人类学生涯视为一个整体,并尝试梳理出他在藏学人类学领域所做出的贡献。其中,他在宗教和边疆这两方面着墨最多。通过实地研究,李安宅发现宗教在藏族社会里扮演着核心的角色,成为组织人们世俗和神圣生活的轴心。在边疆研究上,李安宅提出两种连接内地与边疆的范式、三种连接的具体方法。最后,文章研究分析李安宅相关著述,同时考察了李安宅的人类学观,基于此对李安宅人生后30年的学术缄默给出了一个学术史意义上的解释。 相似文献
142.
143.
徐长菊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4(1):36-40
本文通过对互助东沟乡念先村的田野调查,将着眼点放在社会最基层的组织——“村落”上,在搜集、比较、参考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土族宗教信仰的现状、特征及其成因作了介绍和论述。作者认为土族宗教信仰是一种以藏传佛教为主体的佛、道以及萨满教等并行的多元体系。 相似文献
144.
洛克论宗教宽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Wu Fei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
洛克的《论宗教宽容》,是现代西方处理宗教冲突的基本理论依据。但新近发现的文献表明,洛克早年是反对宗教宽容的。本文将洛克对宗教宽容的几次讨论放在十六十七世纪英国宗教冲突的政治背景之下,指出洛克前后期虽然主张不同,但都遵循同样的理论基础,即《第二篇政府短论》中提出的神法—人法—兄弟法—私人法的法律结构,只是针对英国现实问题,在这一框架当中适当调整。无论他主张宗教宽容还是不宽容,目的都是为了清除天主教在英国政治中的势力,围绕圣公会建立一个独立的民族国家。他晚年与普洛斯特有过多次争论,但所涉及的并不是原则性的分歧。我们今天思考宗教冲突与宽容问题,应该看到洛克宗教宽容思想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5.
目前,欧洲爆发了一场关于多元文化主义是否滋生宗教极端势力的争论。尤其是指伊斯兰极端主义。在这场激辩中。多元文化主义通常被理解为政府对少数族裔群体民族文化和宗教习俗的支持。这些群体的构成主要是海外移民以及他们的第一代、第二代后裔。但英国的苏格兰人、威尔士人和西班牙的巴斯克人不在讨论之列,尽管他们也始终坚持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化。甚至有时与国内多数派族裔的矛盾已经危及整个国家的凝聚力。这场争论的中心焦点是穆斯林国家的移民,但随着争论的日趋激烈。其他国家的移民也逐渐被卷入这场风暴。 相似文献
146.
“以人为本,以德育人”是高校德育宽容思想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独立学院德育尤其需要宽容已经在德育工作中取得了共识。而独立学院在教学模式、培养目标、生源层次等方面与普通本科高校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从而使德育工作中实施宽容的场域更加复杂。本文宽容的定义和内涵出发,探讨了独立学院德育工作中实腌宽容的必要性和界限。 相似文献
147.
早期道教的教徒首先是潜在的皈依者.其主要代表太平道和五斗米道都通过独特的传道方式完成百姓从潜在皈依者到教徒的转变.虽然他们感化教徒的方式很相似.但是他们的目的根本不同,形成了两者不同的宗教命运. 相似文献
148.
陈锴译 《国外社会科学文摘》2008,(3):7-8
美国保守派领军人物威廉·巴克利(Wiluam Bucldey)曾经表示:保守主义者的责任在于对历史提出质疑。《经济学家》杂志的特别报道认为,现代性对宗教颇有助益,但宗教对现代性的积极作用却很有限。对于自由派推崇的社会进步,虔诚的信徒则认为应当终止(或者至少应当适可而止),由此产生的争论主要集中在三个领域,即文化、科学与经济。 相似文献
149.
陈锴译 《国外社会科学文摘》2008,(3):9-10
2007年初,伊朗总统内贾德在国会发表演讲时提出了两个问题:“谁是我们的敌人?我们为什么遭人憎恶?”内贾德不仅将全球的邪恶势力(无论在伊朗国内还是国外)视为伊朗的敌人,还把这些邪恶势力描绘成“邪恶轴心”。内贾德认为,这些邪恶势力对伊朗的憎恨源于宗教方面的因素,它们认为“任何人都要为上帝服务”。内贾德严厉地谴责了乔治·布什,并告诫强烈支持他的国会议员:“事实上,伊朗最大的敌人就是美国——因为美国自始至终对伊朗怀有敌意。”值得庆幸的是,伊朗并非孤军奋战:全球的穆斯林都会支持伊朗。因此,内贾德大胆地宣称:“美国会发现自己是在与全球的穆斯林对抗。” 相似文献
150.
在过去4个世纪,耶稣教建立了一个强大的全球教育企业。众所周知,有19000多个各级耶稣会,是如今全球最大的罗马天主教男性宗教秩序,也是全球最大的私立学校经营者之一,有290万学生,大多数在发展中国家。2008年1月,西班牙神父阿道尔夫·尼古拉斯(Adolfo Nicolas)在当选为耶稣会领导后举行的第一次弥撒中,强调该组织的重点是帮助“穷人、边缘人群和被排斥社群”。为达此目的,耶稣会教师正在努力向发展中国家的富人宣传关于穷人的状况。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