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0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14篇
劳动科学   2篇
民族学   14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100篇
理论方法论   15篇
综合类   160篇
社会学   1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51.
师爽 《兰州学刊》2008,(2):165-168
古代封建社会通过阴阳自然宇宙观而来的等级身份,通过礼仪得以在社会中合法化。文章通过对于古代绘画、诗词中女性服装的刻画和描写,说明等级身份通过男性目光投射到女性身上,同时投射到女性身上的还有男性的欲望,与此同时女性形象被建构。  相似文献   
252.
刘厚琴 《天府新论》2008,(6):122-126
汉代继承关系的法律,传世古籍未有具体记载,张家山汉简为汉代继承制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汉代身份继承法主要体现在宗祧继承、爵位继承和户主继承上.汉代身份继承法既以立法的形式强调了宗法伦理关系,也以立法的形式肯定并加强了家庭内部的不平等关系.  相似文献   
253.
出于治理黄河的需要,华夏先民们在没有铁质农具从而私有制并不发达的情况下,借助氏族社会的血缘关系,以部落联盟的形式建立了早期的国家政权。尽管夏朝废除了早期氏族社会以推举、禅让来延续权力的民主制度,形成了以血缘因袭王位的世袭制度,但其内部的权力继承制度尚不稳固,其血缘关系也很难渗透到十一支姒姓氏族以外的部落群体。继之而起的商朝将游动不拘的部落联盟演变为相对稳定的方国联盟,从而加强了地域-血缘的稳定联系,并用制度化的血缘继承关系改变了夏代"有王与无王"的混乱局面。但商朝诸方国之间的血缘关系仍然是外在的,其内部的权力继承尚存在"兄终弟及"和"父死子继"两种形式。以周公为代表的西周统治者在充分吸取夏、商两代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创立了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度,并通过分封诸侯的形式使王室的血缘关系渗透到整个国家的势力范围,再通过"制礼作乐"来维护和巩固这种"家国一体"的社会形态。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从亲子血缘关系出发,以"爱有差等"来论证"礼有别异"的儒学诞生了。  相似文献   
254.
唐朝是个典型的宗法王朝,宗法文化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一代唐诗从诗人到诗论到诗歌题材的选择等方面都受到宗法文化的影响,唐诗创作带有鲜明的宗法文化色彩。   相似文献   
255.
与世界文明比较,血缘宗法性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一个突出特征.个中的原因当然很多.从"共同体"的视角看,氏族"共同体"及其残余由于没有充分解构而在阶级社会的继续存在是中国传统社会呈现血缘宗法性特征的深刻历史根源.由于中国传统社会缺乏普遍的商业文明期,缺少和氏族贵族相抗衡的平民和工商业阶层,没有形成氏族"共同体"内部尖锐的对立状态,使得氏族"共同体"没有能够完全解体,建设国家的任务被民族贵族独立承担和达成.因此,中国国家不是按地区而是按照氏族"共同体"建立的,这正是中国传统社会呈现出血缘宗法性特征的根本原因.从"共同体"视角考察人类社会现象将使我们对诸多社会问题获得一种全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256.
论制度的正义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义性是有效率制度的基础,罗尔斯的两个正义原则(平等自由原则和差别原则)可以作为制度正义分析的基础.在我国转型时期.基本制度环境和大多数制度安排是公正的,但是也存在一些制度安排的非正义一面,主要表现为非亲贫性、掠夺性和等级性等三个方面.这种制度的非正义性有的是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甚至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如等级制),有的是一些改革的滞后和公共政策的失误造成的(如非亲贫制度),有的是新旧体制摩擦的产物(如掠夺性制度).推进我国制度公正性的建设应该从以下方面入手:要重视制度公正性的理论研究;探讨制度公正性建设的机制和保障条件;强调基础性制度对次级制度安排的权威性和制约性.  相似文献   
257.
薛立芳 《兰州学刊》2009,(7):194-196
春秋时期随着社会的动荡与变革,邦国关系瞬息万变,传统的政治联姻已经无法像以前一样维系国与国之间稳固的联盟关系,人们的婚姻观念与贞节观念也因此产生了重大变化。春秋时期婚姻形态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混乱局面,这些变化又进一步摧毁了以血缘为基础的宗法社会,促进了社会的变革,这也是周代礼制自身发展的结果。  相似文献   
258.
林鹄 《社会》2015,35(1):49-73
宗族是理解中国社会的关键之一,这已是学界共识,但以往研究多把宗族视为基于现实利益而产生的工具,忽视古人关于宗族内在逻辑的言说。本文分析了早期儒家和宋儒的宗族观,认为古人关于宗族的种种制度安排实际上是基于复杂而深刻的伦理思想。宗族之所以在中国具有如此长久而旺盛的生命力,原因或在于此。  相似文献   
259.
性别歧视的历史文化背景考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性别歧视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在人类社会早期,女性曾受到过社会的推崇,男女是平等的。私有制出现后,男性在经济上的地位显著上升,逐渐形成了男主女从、男强女弱、男尊女卑的两性不平等的格局。三千年的父系文明没有给两性提供过真正平等的竞争机会,社会还用宗教、哲学、习俗、道德和法律等手段,维护和传承了歧视妇女的观念和行为,但今天的文明可以并且能够做到最大限度地摒弃歧视妇女的传统观念。  相似文献   
260.
讨论中国社会的近代转型,前提是确认前近代中国的社会形态.近大半个世纪以来的流行说将中国前近代认定为"封建社会",此说不符"封建"的古义("封土建国"),也不符"封建"(feudalism)的西义(封土封臣、人身依附),并且与马克思、恩格斯的封建观相悖反.中国前近代社会形态的表述应为"宗法专制杜会".中国杜会的近代转型所立足的历史前提为此,而不同于西欧、日本的"封建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