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05篇 |
免费 | 24篇 |
国内免费 | 3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7篇 |
劳动科学 | 1篇 |
民族学 | 12篇 |
人才学 | 4篇 |
丛书文集 | 329篇 |
理论方法论 | 31篇 |
综合类 | 433篇 |
社会学 | 13篇 |
统计学 | 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1篇 |
2023年 | 19篇 |
2022年 | 19篇 |
2021年 | 31篇 |
2020年 | 23篇 |
2019年 | 26篇 |
2018年 | 9篇 |
2017年 | 22篇 |
2016年 | 21篇 |
2015年 | 19篇 |
2014年 | 50篇 |
2013年 | 28篇 |
2012年 | 49篇 |
2011年 | 42篇 |
2010年 | 41篇 |
2009年 | 50篇 |
2008年 | 65篇 |
2007年 | 44篇 |
2006年 | 52篇 |
2005年 | 40篇 |
2004年 | 30篇 |
2003年 | 28篇 |
2002年 | 37篇 |
2001年 | 20篇 |
2000年 | 20篇 |
1999年 | 10篇 |
1998年 | 11篇 |
1997年 | 6篇 |
1996年 | 2篇 |
1995年 | 1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3篇 |
1991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 毫秒
71.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6):77-87
在诏书的书写上,唐廷对于化外民族有着特殊的用词,但这些用词只是在涉及安史叛军的诏书中有所使用,而未见于涉及河北藩镇的诏书之中。唐廷对于河北藩镇的用词,基本不出唐廷对化内敌对政治势力的用词范围。这反映了唐廷对于河北藩镇的态度,是将其作为统一政府下的地方叛乱来对待和处理的,并未从文化层面对河北藩镇有所排斥。史料中存在的河朔胡化的言论,是中唐士大夫在夷夏之辨观念的影响下,对河北藩镇产生的主观认识,并非完全基于对河北藩镇的客观了解。 相似文献
72.
<陶诗佛音辨>是目前国内外研究陶渊明诗文与魏晋佛教关系的第一部学术专著.龚斌先生对该书中的二文三例提出质疑,认为它们与佛教无关,该书作者特此作答. 相似文献
73.
沈伟华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0(1):80-84
汉魏之际由于社会人事的需要,形名学得以发展。王弼依托这一理论为基础,对言意之辨进行了新的探讨,并依此援道入儒,对儒家经典进行重新诠释,从而建立起以无为本的贵无理论,为当时已被士人所广泛认可的圣人人格的指向、君主材质的规定以及政治生活中自然与名教的关系等现实问题,在本体论的高度上提供了一种理论的支撑,亦并开启了魏晋玄学发展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74.
刘平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5(3):107-110
王闿运是清末著名经学家,以推尊<春秋>公羊学而闻名于世.他在<春秋>是经而不是史的"经史之辩"基础之上,对<春秋>三传进行褒貶尊黜,认为<公羊>、<榖梁>相发而并存,构建了自己独特的<春秋>三传现. 相似文献
75.
在孟浩然的生平中,入京与下江东是他一生中最为重要的两件外事活动,因之研究者特多,以致使其成为唐代文学研究中的一个热门话题。研究结果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究竟哪一种说法较为真实可靠呢?笔者对各家持以立论的全部材料进行综合考察,对争论不休的这两个问题予以重新讨论,认为孟浩然一生入京两次,其下江东游吴越则为三次,而且每次的具体时间和行程路线需重新订正。 相似文献
76.
周群认为,文学之士在思想史上的作用是思想史研究中有待开掘的一个领域.文学之士的思想创制较儒士灵活自由,对个性解放思潮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其"荡越"思想也容易引起传统势力的诟病使其所信奉的思潮而很快消减;他们的思想贡献因文名所掩,常常被忽略.颜世安尝试从历史角度来研究古代人文思想的"超越性"取向,具体则落在春秋前中期的诸夏认同和华夷之辨这一"点"上,由此方可显现<论语>中孔子与弟子对话的观念背景.方旭东认为,思想史边界之所以成为一个问题,与思想史这门学科的特殊性不无关系.这种特殊性,使人对思想史的合法性产生怀疑.因此,思想史只有将人类历史上对时代精神课题作出归纳并试图作出解答的富有启发意义的思考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它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才可以成立. 相似文献
77.
“古史辨”在从事《诗经》研究时 ,首先预设了《诗经》是文学的观念 ,并在此基础上展开了对汉代《诗经》学的批判。在反驳汉代《诗经》学时 ,“古史辨”提出了历史与伦理的分野。他们认为 ,汉代《诗经》学把《诗经》当“经”而不是诗 ,乃因于汉儒的伦理观念所致 ,而“古史辨”恢复《诗经》的文学面目正是尊重历史的表现。因此伦理观念可以被排除在历史研究之外。这一看法与“古史辨”的历史观———“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密切相联 ,并为反思“古史辨”《诗经》学的理论问题提供了有效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78.
中西启蒙“平等”观各自循着自身的文化轨迹沿革,如果没有以后“鸦片战争”引起的中西文化碰撞,双方的演进路向断然不会重合。一般而言,西方的启蒙“平等”观推崇“权利平等”,并能够借助民主政体进入制度性建构,因而较易落到实处 (尽管绝对的“权利平等”永远不会存在 )。而中国的启蒙“平等”观仅停留在道德境界的“人格平等”,并且寄希望于专制统治者的自我觉悟而推行之;因此,这仅是一种尚未进入实践领域的“社会期待”。 相似文献
79.
罗香林有一篇少为人知的旧文,检讨了<古史辨>的学理基础.对该文进行简略的考察分析,可以看出"古史辨"学人在20世纪30年代初期一些已经发生和可能发生的演变.也可见中国史学界在思考一些史学的基本问题上,已达到相当的高度. 相似文献
80.
嘉道时期,阮元撰写了一系列文章考辨文笔,定唐宋古文为笔,非继承孔圣文统之"文",以此奠立文选正统,排斥桐城古文,又通过策问学海堂弟子扩张推广其文笔观.论者多视此事为单纯的文体之争,或是汉宋之争漫入文学领域的反应,离阮元本意较远.阮元厘正文笔,旨在树立文选正统,有维护家族荣誉与自身学统之意,更有隐刺方苞所定四书文程式的内涵.此举与其偏重科考第二三场经解史策、贬低四书文以引导经解之学密切配合.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