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955篇 |
免费 | 214篇 |
国内免费 | 78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231篇 |
劳动科学 | 13篇 |
民族学 | 288篇 |
人才学 | 179篇 |
人口学 | 2篇 |
丛书文集 | 3070篇 |
理论方法论 | 454篇 |
综合类 | 6491篇 |
社会学 | 511篇 |
统计学 | 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5篇 |
2023年 | 131篇 |
2022年 | 173篇 |
2021年 | 220篇 |
2020年 | 199篇 |
2019年 | 168篇 |
2018年 | 79篇 |
2017年 | 131篇 |
2016年 | 195篇 |
2015年 | 298篇 |
2014年 | 491篇 |
2013年 | 491篇 |
2012年 | 621篇 |
2011年 | 670篇 |
2010年 | 731篇 |
2009年 | 715篇 |
2008年 | 872篇 |
2007年 | 754篇 |
2006年 | 698篇 |
2005年 | 625篇 |
2004年 | 620篇 |
2003年 | 506篇 |
2002年 | 467篇 |
2001年 | 389篇 |
2000年 | 307篇 |
1999年 | 183篇 |
1998年 | 121篇 |
1997年 | 109篇 |
1996年 | 74篇 |
1995年 | 55篇 |
1994年 | 39篇 |
1993年 | 32篇 |
1992年 | 26篇 |
1991年 | 13篇 |
1990年 | 10篇 |
1989年 | 4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杜汉生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1(4):1-6
美育知识教育说、美感教育说、艺术教育说和情感教育说作为对美育本质的探讨各有其作用与不足 ,在素质教育的推行中 ,可将美育界定为审美素质的教育 相似文献
102.
陈德胜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84-85
学生作文能力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反映,是学生人格内涵的体现,也是学生审美个性的张扬。目前的作文教学.我们过多地强调了写作方法和写作技能的指导以及思想方法的灌输。我们强调得较多的大都属于理性的东西,诸如如何审题立意,如何选材构思,如何记叙、议论、抒情等等。往往忽视了审美情感的培养,以至于不少学生的文章能够做到中心明确、结构合理、语句通顺,却难以做到形象生动、含蓄优美、热情洋溢、充满神韵。我认为这主要在于缺乏了对学生的审美素质的培养。 相似文献
103.
卢焱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9(3):124-127
曹禺前期剧作中充满了对传统和秩序的反抗与颠覆,追求个性独立与个人自由,标榜个性,具有浓郁的现代气息;而受作家自身原因及家庭、社会原因的影响,自<北京人>开始,曹禺剧作中的人物形象、戏剧情节在美学意味上发生了明显转变,呈现出向传统回归的倾向. 相似文献
104.
《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4,(3)
正编者按在人类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经历了文明创造的不同阶段和过程,创造了多彩多姿的物质文明。在人类所创造的形形色色的器物之中,总是从最初的简单、粗笨到复杂、精心,乃至美轮美奂。更为重要的是,许多器物不仅体现了人们不断探索和完善的努力,也体现了不同时代、不同时期和阶段的历史印记、价值取向、审美追求和时尚。许多器物从最初的满足人们的生产生活需要,到发展成为既有实用功能,又具有一定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甚至最终由于实用功能的退化与丧失,演变成纯粹的文化艺术品。一个器物的演变过程,也往往生动 相似文献
105.
赵洪涛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5(2):104-108
明末清初的江南士人具有强烈的生命意识,这种生命意识的一个重要表现便是在日常生活的颐养中,江南士人的颐养从美学的角度来看主要体现在主体精神的调养上,即“以心为乐”。因此,江南士人可以从日常生活中的任意事情中找到精神之乐。江南士人将日常生活转换成一种审美化的资源,这使士人的身份也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106.
罗昔明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4):371-376
近年来,把浪漫主义思潮置入现代性这一宏大的历史语境中来重新审视其历史本质是西方学界兴起的一种新的浪漫主义研究范式。而主体性的"自我"观是现代性的核心元素,那么在现代性这一自启蒙运动以来至今仍然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生活方式的宏大语境中,浪漫主义中的自我所居的位置将是一个有意义的话题。简而言之,浪漫主义思潮,其生成的特定历史条件就是现代性。讨论现代性与浪漫主义的关系也必然围绕自我主体性而展开,但也要避免从社会习俗和社会道德的束缚中寻求解放的理解的简单化倾向。 相似文献
107.
戴登云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32(2)
学界之所以对德里达产生种种非法的误读,除了缺乏方法论的自觉之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找到一种恰当的与解构理论相契合的参照视野。事实上,从解构理论与它所批判的对象的互文性或寄生性的角度看,解构理论已经触及到一个既是从西方思想史内部生发出的,又超越了传统西方思想史的,并与中国古典思想史息息相通的原初境域。只有把握住了这一原初境域,我们才能确定解读德里达的恰当视角。否则,我们将无法理解,解构理论对于中西方思想的走向来讲,究竟有什么价值。 相似文献
108.
林小云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3(3):97-100
《吴越春秋》独特的叙事策略很好地体现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其叙事策略表现在:建构审美时空形态。展现吴越两国盛衰兴亡的因果关系和历史脉络,揭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人生和历史哲理;建立“包举大端”的开头形态。使全书具有一种充满浓烈反省意识和兴衰感的历史哲学思考。 相似文献
109.
因为花间词所确立的"词为艳科"的取材范围及其"柔靡绮丽"的审美情趣,虽为词体之当行本色(词以言情,别是一家),可是也因不符合传统礼教、诗教的要求,所以词体时时有被"变性"、"夺志"之虞。作为一种诗体,词所受到的"非礼"倾向及遭遇是其它文体从来没有过的。作为"歌辞之词"的词被要求去"言志"、"载道",恰如让一个烟花女子去作妇道人家之事、令时下的流行歌曲去表现重大社会政治内容,多少是不合适、也是勉为其难的事,何不各安其分?况且,"言志"、"载道"之作与"花草情思"之什,从艺术角度看,从来就没有高下的分别,都有其存在的价值。词体后来走上"诗化"、"赋化"也即所谓"雅化"之路,其实也就是词丧失自我、丧失其独特之美的过程。通过对花间词产生背景的寻绎,我们大略能推敲花间词之审美特质成因,以及其在千年词史上造成的莫大影响。 相似文献
110.
尽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是多方面的,但作为精神产品,其最重要的价值还是审美价值.考察当今政府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可以看到,民间艺术、手工技艺等与审美相关的项目占了绝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应该高度重视的是其精神层面的审美价值,而非物质层面的经济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丰富人类的精神生活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在当代社会的精神和谐构建中它仍然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