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969篇
  免费   290篇
  国内免费   99篇
管理学   782篇
劳动科学   112篇
民族学   323篇
人才学   283篇
人口学   47篇
丛书文集   3743篇
理论方法论   940篇
综合类   7928篇
社会学   999篇
统计学   201篇
  2024年   30篇
  2023年   143篇
  2022年   194篇
  2021年   246篇
  2020年   242篇
  2019年   198篇
  2018年   92篇
  2017年   157篇
  2016年   259篇
  2015年   397篇
  2014年   824篇
  2013年   726篇
  2012年   972篇
  2011年   1049篇
  2010年   1062篇
  2009年   1021篇
  2008年   1346篇
  2007年   990篇
  2006年   848篇
  2005年   792篇
  2004年   754篇
  2003年   684篇
  2002年   607篇
  2001年   505篇
  2000年   395篇
  1999年   222篇
  1998年   154篇
  1997年   134篇
  1996年   87篇
  1995年   72篇
  1994年   51篇
  1993年   38篇
  1992年   29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儒家的审美目标以伦理为本位,追求审美的社会功利目的,而道家则强调自然之道,追求个体的精神自由。在审美的途径上,儒家重感性认知,强调“诗、书、礼、乐”等审美途径,而道家重心理过程,主张“道法自然”。对审美功能的认识方面,儒家认为审美是为实现伦理政治服务的,而道家则认为审美的功能在于创造性激发功能,即促使个体自行参悟自然之道。  相似文献   
32.
33.
李昌森杂文、随笔集《图个好心情》,由世界文化艺术出版社于2004年5月出版。作者通过富于审美情趣的艺术处理,收到预期的效果。作者通过如下手段,使文章既犀利深刻,又妙趣横生。  相似文献   
34.
20世纪中国文学是伴随着20世纪中国社会的思想革命、政治革命、经济革命和文化革命,承接着具有两千多年深厚文化底蕴的中国古典文学传统发展起来的。由于这些现代革命的不彻底性,中国文化和文学中的古典审美思想和美学诉求并没有得到根本改造,而作为新的审美诉求的现代性质素始终没有得到健康持续的培育,这使得20世纪中国文学呈现出较浓的载道性、外向功利性和正剧色彩三大古典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35.
诺贝尔文学奖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个世纪以来,诺贝尔文学奖在肯定杰出成果、引导世界文学发展方向上功不可没,它无形中已成为20世纪世界文学的重要参照系,但其中也颇有争议之处,每个时期的评奖标准有很大差异。回顾评奖的历史,追寻其原因,对文学创作和美学标准的探索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36.
鲁迅的文学是适合现代中国人文化需要的文学,他打破传统的手法和思想,以现代人的思想写出了具有现代性的文学。文章从三方面来论述鲁迅文学的现代性激越而深沉的审美特征;最浓厚而又最具现代色调的悲剧意识;象征印象主义和现实主义相融合的艺术手法  相似文献   
37.
该文重温20世纪50年代边疆文学的代表作《军队的女儿》,以此探讨50至60年代边疆文学对青年支边那段历史的时代书写与个性追求而呈现的审美特征。以此探讨文学与意识形态、文学与历史、个人与集体、宏大叙事与个性写作之间种种复杂关系,尤其是挖掘边疆文学因独特的政治背景、地域特色所蕴涵的人文精神与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38.
39.
图像对文字空间的挤占已经是事实.尤其是虚拟图像的发展,不仅是一项技术的进步,同时也给多媒体文学带来了许多新的审美特性.表现为:多维性;潜在性;多变性;仿真性.  相似文献   
40.
在以精神生产为主导性生产方式的消费文明中,由于趣味问题已经成为一种和人自身再生产关系最为密切的本体论问题,因此它不可能被冷漠地置之度外;生活中单个人的“吃萝卜”还是“吃白菜”是无可厚非的,但那个在深层决定着人们“如何吃”的语法结构本身无疑是需要辩论的;如果说在古典美学中审美趣味的本体内涵主要是一种由想象力带来的心灵解放作用,那么在后现代的精神再生产中,由于它特别地利用了“反对象化”与“反主体化”这种纯粹欲望与审美趣味表层结构上的相似性,彻底解构了审美趣味固有的带有解放性质的本体论内涵,并最终直接威胁到人自身精神再生产的现实可能性,因而对它的剖析与批判也就具有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