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692篇
  免费   409篇
  国内免费   106篇
管理学   288篇
劳动科学   14篇
民族学   292篇
人才学   157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4712篇
理论方法论   716篇
综合类   8416篇
社会学   588篇
统计学   22篇
  2024年   56篇
  2023年   226篇
  2022年   218篇
  2021年   254篇
  2020年   280篇
  2019年   240篇
  2018年   112篇
  2017年   185篇
  2016年   279篇
  2015年   428篇
  2014年   694篇
  2013年   716篇
  2012年   914篇
  2011年   961篇
  2010年   1020篇
  2009年   944篇
  2008年   1150篇
  2007年   1019篇
  2006年   925篇
  2005年   833篇
  2004年   801篇
  2003年   662篇
  2002年   604篇
  2001年   499篇
  2000年   393篇
  1999年   224篇
  1998年   145篇
  1997年   126篇
  1996年   90篇
  1995年   60篇
  1994年   45篇
  1993年   33篇
  1992年   31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41.
中国园林的空间结构及其美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园林内含园景、园境双层空间结构.表层是实体性园景空间,以"隐曲"为特征,呈现"流动"之态和"悠远"之感,营造耐游观的园景.深层是虚实相生的园境空间,以"空灵" 为特征,具有虚化、意化、融合的美学功能,展现出情味美、朦胧美、超越美.园景向园境的转化就是物象-气象-意象-意境间的渐次转化.表层园景营构以深层园境生成为旨归,最终要由质趣灵、象外见象,心境融合,生成意境.由此,中国园林营构中的形式规律要与审美心理规律同步一致.  相似文献   
142.
辛晓玲 《社科纵横》2006,21(9):120-121
本文从散文的品质、散文的平民意识和散文的意境三方面论述了20世纪中国散文的审美发展。  相似文献   
143.
文明的进程始于游戏,立于审美,成于教育:人和动物的区分在于动物的一切活动都只是为了维系简单的生存,而人则在维持生命活动的同时能开展一种创造性的游戏活动。正是这种游戏活动使人逐渐摆脱了生命的动物性轮环,使人在简单的物质生活之上拥有丰富的精神生活,在自然的生殖力之上拥有超越现实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一种人类所特有的能将人的感性和理性有机地结合起来的审美判断力。  相似文献   
144.
康德认为“审美”既不涉及概念,也不涉及任何法规,而是主观的行为。“审美”不涉利害,“美感”和“一般快感”以及“完善”不同之处,在于“美感”绝不涉及主体的欲望或需要。在此基础上,康德进而提出“审美”不经概念而具普遍性,“美”是在人类具有“共同感受力”的基础上“普遍可传达”的一种感受。同时,“审美”应该无目的而符合目的性,并具有不依赖概念的必然性。康德还通过对“纯粹美”和“依存美”的定义和比较,进一步开展对“理想美”的探求。  相似文献   
145.
闫召峰 《职业时空》2008,4(1):25-25
中国是诗的国度,丰富多彩的诗歌作品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诗歌以其凝练概括的意象,优美精练的语言,丰富强烈的感情,优雅深邃的意境,对人的审美能力培养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6.
本文对反现代化思潮的一般特征进行了概括 ,在指出了该思潮局限性的基础上 ,重点阐述了其存在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7.
审美原本于人的生命活动 ,肇端于其现实的生命体验 ;离开了人的实际生活遭遇与感受来谈审美 ,审美便成了空中楼阁。但审美又不能停留于生命体验 ,必须实行自我超越 ,才能上升为审美体验。自我超越的途径是将原有的生命体验予以意象化改造 ,使之成为可供观照的对象 ,并以审美的态度给予再体验。由此生成的审美体验亦有一个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 ,经由审美感知、审美想象而进入审美领悟和审美愉悦 ,最终达到“天人合一”境界下的生命感发。这一审美活动的过程同时也就是审美的基本性能的展现。  相似文献   
148.
在我们的生活中,阐释像一张网,让人无处可躲.进而在不断的阐释中获取存在的理由与意义。很难想像当人类一旦对自己的行为停止阐释,还能有效地抵达思想,提升自身。然而,苏珊·桑塔格偏要反对阐释,殊不知她在反对阐释的同时也在阐释,阐释为什么反对阐释的理由,因而形成了一个悖论,但如果在阐释之前设置一定的定语,那么就是另外一种情形。苏珊·桑塔格当然为自己设置了定语,即她生活的那个时代僵化陈腐、墨守成规的  相似文献   
149.
师范生由于进入青年期,其心理和生理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人生的视野开阔,世界观逐步形成,对音乐的情感反应和情绪体验比较明显,有一定的可塑性,这个时候对其进行音乐欣赏的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多方面的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150.
论翻译审美主体的禀赋资源与文学翻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学翻译活动中的审美主体的禀赋资源包括译者的人格修养、文学修养以及审美偏好和善赏、顿悟能力等,译者禀赋资源的丰俭直接关系到文学译作效果的优劣。文章从一个新的视野角度分析、论证了译者对文学翻译活动的最终结果所起的关键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