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2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6篇
民族学   7篇
人才学   5篇
丛书文集   58篇
理论方法论   5篇
综合类   133篇
社会学   2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9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221.
庐山慧远及其周围僧俗人士在晋宋之际山水审美意识嬗变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与东晋玄学之士将客观景物看作崇尚自然精神之象征不同 ,庐山诸道人《游石门诗序》和慧远《佛影铭并序》反映出兼融中土文化传统与佛教观念的新山水审美观。它一方面兼重物、我和神三极 ,另一方面又强调主观感悟的沟通作用。这种新山水审美观直接影响了宗炳山水画论的形成和谢灵运山水诗创作实践。  相似文献   
222.
孔子的自然审美观 ,并非仅局限在“比德”这个伦理层次 ,在具体的审美实践中 ,他也注意到了自然美的客观形式 ,并且自觉地要求审美主体与客体、对象的内容与形式处于对等“交流”的统一状态 ,从而获得最高的审美理想。因此 ,对等交流说应是孔子自然审美观的最高层次  相似文献   
223.
道家美学讲求为无为、事无事的处事态度,在中国汉代强调无为而治,在政治中随着入世态度的强盛,并没有起到多大的作用,反而成为文人绘画、音乐艺术所标榜的境界,道家美学思想从精神境界到审美境界的呈现,蕴涵深厚,对艺术的影响深远。本文阐述了道家顺其自然的美学思想,自然的生态发展观,自然无为的审美观,朴素自然、无功利的社会态度和审美标准,探索了道家美学观对艺术标准、艺术家的影响及其在艺术中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224.
郎咏菊 《科学咨询》2010,(18):116-116
古诗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颗光辉灿烂的明珠,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传诵不衰。在这些诗篇中,不仅表现有很多的文学知识,更不乏有描述地理现象,揭示地理规律的诗句。这些诗句对我们增强地理审美观、正确地理解地理规律、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提高综合素质等方面都大有帮助。可谓“细读古诗几遍,地理知识自见”。  相似文献   
225.
苏轼对王维诗歌艺术的评论--"味摩诘诗,诗中有画;观摩诘画,画中有诗",为历代评论家所争论.若从诗与画的相关性来解读此评论,可以发现中国写意山水画的精神性与山水诗发展过程中体现出的审美性特征非常相似,二者在追求"悟道"的共同终极关怀过程中形成了诗画艺术的相融.若以此对二者进行审美现照,就足以证明苏轼这一论断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226.
美育就是通过现实美和艺术美打动学生情感,使学生在心灵深处受到感染和感化,从而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具有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它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质,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美育也是历史教学目标之一。历史博大精深,内容丰富多彩。涵盖着丰富的美育素材。实践中如何渗透美育呢?  相似文献   
227.
本文探了讨哈萨克族审美观的特点、它在哈萨克族历来的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及其与其他东西方定居民族的审美观的区别。  相似文献   
228.
对比中西审美差异,指出西方人特有的审美观使其旅游语篇表现出直观美,逻辑美和简约美的美学特征;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可以相应采取去虚留实、化隐为显和删繁就简的翻译策略,以求符合西方民族的审美情趣,吸引外国游客。  相似文献   
229.
与焦点透视相比较而言,中国绘画的散点透视法,更强调的是表现生命,更注重表现画家胸中的自然。作为中国绘画所独有的散点透视之法,其发生根源就在于中国人对于自然物象的独特认识。  相似文献   
230.
儒家文化的"中庸尚和"情愫、道家文化的"自然逍遥"情调、佛家文化的"慈悯济世"情怀使炎黄子孙形成了独特的思维模式、生存选择和审美趣味,这业已形成并渗透到生命血液的相对稳定的精神追求、价值希冀、心理状态、思维模式等文化心理定势,对形成民族凝聚力、建立文化自信心及建构和谐社会都具有韵味隽永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