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47篇
  免费   38篇
  国内免费   14篇
管理学   233篇
劳动科学   10篇
民族学   23篇
人才学   41篇
人口学   13篇
丛书文集   410篇
理论方法论   75篇
综合类   913篇
社会学   104篇
统计学   77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35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47篇
  2014年   83篇
  2013年   87篇
  2012年   89篇
  2011年   106篇
  2010年   130篇
  2009年   114篇
  2008年   214篇
  2007年   157篇
  2006年   121篇
  2005年   133篇
  2004年   90篇
  2003年   68篇
  2002年   61篇
  2001年   93篇
  2000年   55篇
  1999年   29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65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和政治地位在国际上都有了显著的提高,某种程度上已对世界大国新格局的形成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在这种背景下,德国人对中国的关注程度也逐渐提高,媒体对中国的报道与日俱增.本篇论文正是基于这种变化,对德国电视报道的中国形象进行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652.
胡小琴 《科学咨询》2008,(24):52-52
由于语文这门学科是以训练学生用语言文字来认识和反映客观世界的.因此,它渗透着许多自然现象,如果在其教学中,运用多媒体优化组合策略来实施教和学,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经过多年来的小学教学实践,笔者有如下体会.  相似文献   
653.
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是图书馆学最根本、最复杂的元问题.中外图书馆学者进行了长期深入的研究,但至今尚未完全达成共识.此文首先全方位清理"对象说"的研究现状,分别罗列出国内的多种"对象说",进行梳理、归类、述评;然后,探讨性地提出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是:主客观知识、知识集合、知识受众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最后,对此命题进行了逻辑层面上的辨证论证.  相似文献   
654.
从20世纪20年代起,在西方一些国家出现了一股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思潮。这一思潮不论属于哪个流派,其共同的特点是表面上拥护和赞成马克思主义,实质上却从不同角度歪曲和攻击马克思主义。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就是这一思潮中的一种,其主要代表是法国的萨特,尤其是他的《辩证理性批判》一书突出地表现了这一思想特点。  相似文献   
655.
新闻与文学表现风格不同。一般来说,新闻是新鲜客观的事实表达,而文学则是主观想象的任意驰骋。  相似文献   
656.
互动     
敬应龙 《决策》2004,(6):4-4
  相似文献   
657.
将绘画艺术运用于小说创作 ,这一独特的文学手法的运用 ,体现着托马斯·哈代对现实主义美学原则的深刻理解。以《德伯家的苔丝》的景物描写中对绘画手段的运用为例 ,阐述绘画艺术在小说创作中的运用所产生的艺术效果以及对作品主题的影响 ,进而探索文学作品中绘画艺术的运用对文学语境锻造的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658.
刑法中的因果关系历来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因果关系的认定直接涉及刑事责任的追究(归责),是行为理论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历史上曾经存在的条件说、原因说以及相当因果关系学说都是将因果关系问题(事实问题)和归责问题(规范问题)混同在一起.而新近的客观归责理论则将二者分开,在因果关系上采用条件说,而在归责问题上采用一系列的排除规则,从而为相当因果关系中"相当性"的判断提供了一个可操作的标准.  相似文献   
659.
从弗吉尼亚·伍尔夫小说理论中的主观真实论和人物中心论入手,着力于解读《达洛卫夫人》中的疯子形象—赛普蒂默斯的意识片断。伍尔夫反对物质主义者强调躯体忽视心灵,主张描写人物心理的真实。人物貌似无序的意识片断是客观事物在人物头脑中的反映。  相似文献   
660.
孟浩然终生求仕,并且具备诸多入仕条件,但由于主观上求仕个性太强,求仕心态不合时宜,客观上时代用人不公和人际关糸网不强,因而最终未能入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