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354篇
  免费   211篇
  国内免费   110篇
管理学   189篇
劳动科学   12篇
民族学   104篇
人才学   123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3043篇
理论方法论   460篇
综合类   7057篇
社会学   666篇
统计学   20篇
  2024年   29篇
  2023年   91篇
  2022年   99篇
  2021年   111篇
  2020年   159篇
  2019年   150篇
  2018年   69篇
  2017年   120篇
  2016年   168篇
  2015年   281篇
  2014年   624篇
  2013年   564篇
  2012年   631篇
  2011年   860篇
  2010年   933篇
  2009年   853篇
  2008年   989篇
  2007年   736篇
  2006年   648篇
  2005年   679篇
  2004年   662篇
  2003年   499篇
  2002年   419篇
  2001年   409篇
  2000年   337篇
  1999年   178篇
  1998年   109篇
  1997年   89篇
  1996年   58篇
  1995年   42篇
  1994年   27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6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庐隐是"五四"时期以书写个人心路著称的女作家,她的大部分小说都具有浓厚的"自叙传"抒情色彩。感伤的情感基调则是庐隐主观抒情小说的主旋律。无论是庐隐笔下的自然环境,还是她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无不染上浓郁的悲哀色调,甚至作家本人还常常在小说中直接抒发苦闷的情绪,构成了文本中无处不在的哀感潜流。庐隐这般悲愁、哀婉风格的形成,是强调主观抒情的"五四"浪漫主义思潮与作家坎坷的人生际遇以及"五四"退潮以后苦闷、彷徨的时代背景遇合的产物。庐隐整个创作生涯,一直贯穿着"五四"的主题和感伤基调,在后期又呈现出一定的转型迹象。因此,从浪漫主义的角度切入文本,对理解庐隐抒情小说的感伤风格及其与时代构成的对话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2.
通过考察同情观点在18世纪欧洲的演变及其与启蒙主义主体观的联系(聚焦于18世纪上半期的情况与之前的铺垫),以及18世纪中叶兴起的人物观点与同情话语的联系(以菲尔丁的小说为主要例证),认为18世纪的欧洲发展出两种同情观,分别对主体的状态与构成做出了两个相悖的假设。假设一:个体之间虽然边界鲜明,但互相之间情感模式相似,个人可以通过想象来认知、体会他人的情感。假设二:人必然受他人情感的影响,个体之间边界模糊,但人与人之间并没有普遍的情感,只有互相受影响的倾向,所以并不能保证情感的有效沟通。如果我们将第一种对同情的理解称为"聚合式同情",第二种就是"间离式同情"。这两种同情观并行交织,构成了启蒙主义主体观中的一个核心悖论,并与新兴现代小说中的"人物"塑造手法形成了互文关系。  相似文献   
153.
韩少功的寻根小说创作将视野转向处于民间原始状态的文化和思维方式。现代性语境下西方社会所关注的原始文化和原始思维具有疗救现代性文明病态的效果,而对当代中国社会和文化来说,韩少功的寻根小说创作具有揭示、批判民族根性中的蒙昧性和通过对原始文化形态和思维的表现唤起现代人生命活力的双重价值。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和对现代性反思的深入,对韩少功的寻根小说创作的双重价值的关注在不同的时代侧重点会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54.
“苍凉”是张爱玲小说永恒的主题。张爱玲凭借对感官敏锐的感受力,细腻地捕捉生活中触觉、视觉和听觉元素,运用通感策略将不同的感官互相交织起来,具体表现为触觉上的疼痛与压抑、视觉上的艳丽与阴郁、听觉上的热闹与凄清,三者互通照应,建构了一个独特的、立体而又可感的苍凉世界。  相似文献   
155.
译者声音理论是研究译文叙事的一个重要方面。在鲁迅小说的莱尔译本“Diary of a Madman and Other Stories”中,存在着译者声音凸显的现象,主要表现为副文本层面的导言和注释及文本内层面的译文叙事时态的偏离和原文含蓄信息的显化。这两个层面的译者声音显现不但阐明了译者的翻译观和读者观,尽量传达了原文丰富的文化信息,而且还拉近了故事与读者的距离,充分再现了原文的含义,对于该译本的成功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6.
<正>一、《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欢迎有创见、学术性及逻辑性强、语言流畅的哲学社会科学文稿,包括哲学、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语言学、文学等领域的论文,特别欢迎关于东北亚及朝鲜半岛文化、古代小说、辞赋等方面的论文。字数以  相似文献   
157.
当代英国"国民作家"麦克尤恩在小说中合理地运用元小说﹑时空交错﹑多重视角和戏仿等后现代叙事策略。这些策略的运用不仅给读者提供了更广阔的解读空间和调动读者阅读主观能动性,而且赋予于文本丰富的表现力。  相似文献   
158.
正一代女神林青霞以散文集《云去云来》作为自己60岁的生日礼物,她说人生"圆满"了。而读者则可静享林青霞新书:浮华看过,爱怨尝过,女神也终归于平淡了。这是林青霞第二本散文集,字里行间,是"云去云来"之感,平和、自在。对于人是最懂得林青霞写人的每一篇均值激赏,尤其是《窗里窗外》里的《三梦三毛》,有几分现代派小说的感觉。"一次半夜三点接到好像三毛声音的电话,一次梦见‘窗前,一张张信笺和稿纸往下落’,一次梦见‘藤椅  相似文献   
159.
张爱玲的作品大都以婚姻爱情为主线,通过她笔下所描绘的女性在婚姻与爱情之间的无奈纠葛,展示出女性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的生存与挣扎,以及女性因之产生的感情上的无奈和屈服。本文以张爱玲作品中女性的感情世界为切入点,用张爱玲的作品名做小标题,并以此为主线,探讨了女性在情感选择时的被动与无奈,进而向现实屈服,放弃感情,为物质而结婚的共同宿命。  相似文献   
160.
我身上的某种气质使我难以融入这个时代、这座城市,难以融入到知识分子和文人学士中间去。他们也强烈地感觉到我是一个异类。1989年我进入北京大学读书的时候,师姐朱伟华说我是一个天生的"解构"主义者。理解张承志对于我来说是一个尴尬的难题。多少年来,我一直抗拒着他,始终回避着他。在张承志极力要成为一个强者的时候,我一直在追求成为一个"弱者"。陈福民兄读出了我的文字中间迥异于张承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