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83篇
  免费   41篇
  国内免费   3篇
管理学   66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14篇
人才学   4篇
丛书文集   616篇
理论方法论   119篇
综合类   788篇
社会学   17篇
统计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85篇
  2012年   113篇
  2011年   128篇
  2010年   113篇
  2009年   139篇
  2008年   157篇
  2007年   164篇
  2006年   159篇
  2005年   168篇
  2004年   139篇
  2003年   76篇
  2002年   47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41.
论授权立法的利弊得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分析授权立法历史发展的基础上,指出授权立法自产生以来,一方面人们质疑和指责授权立法违反了完政民主的基本价值和原则,尤其是违反了古典宪政分权理论,怀疑其存在的合法性;另一方面,各国政治和法学理论的主流又主张以发展的眼光看理论,认为授权立法的危险和隐患是可以避免的,甚或有些是由于对授权立法的不当使用引发的;而事实上,授权立法在实践中是不可或缺的,关键在于完善授权立法监控制度、强化授权立法的民主性、兴利除弊,避免其具有的潜在危险及被误用和滥用.  相似文献   
42.
农民平等权的宪政分析及保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的权益问题,农民权益尤其是平等权的缺失是造成“三农问题”的法律根源。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必须在宪政层面上保护农民的平等权。  相似文献   
43.
法官是任何一个完整的司法过程中最为核心和能动的要素 ;而在法官要素中 ,法官良知又是其灵魂 ,离开了它 ,法官将不成其为法官 ,而司法过程也定将无所作为。但是 ,普遍地恪守法官良知是有条件的 ,它与国家实行宪政的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4.
在后农业税时代,必须加快农村税收制度的构建。我国农村税收制度应选择以财产税为主的直接税税制,以宪政、公平等理念诠释区别于农业税的新的税收制度,并以开征土地税为主、所得税为辅的思路完成对制度的构建。  相似文献   
45.
1994年分税制改革极大改变了当代中国的经济、政治乃至社会生态。超越财政而从宪政视角审视分税制,应从四个方面实现改革的宪政转型,即价值目标从财权转向人权,逻辑定位从分财转到分权,制度建设从法制转到法治,改革程序由民主替代集中。要实现分税制改革的完政转型,必须积极推进分税制财政体制入宪,确认地方税收立法权,建立完善的财政法律制度和健全的财政监督体系。  相似文献   
46.
和谐社会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建设和谐社会必须从制度着手,其制度根基在于宪政民主制度.宪政限制公共权力,保障公民权利,强调法治秩序,实现公权与民权的平衡,民主与法治、自由的均衡,社会各阶层利益的协调,多数人的自由权利与少数人的自由权利的协调发展,从而使社会的政治制度安排达到一种均衡的状态,为和谐社会的建构提供政治制度的保障.只有政治上的制度安排达到一种和谐和均衡,才有可能从根本上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47.
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是宪法的基本原则,然而现实生活中农民作为公民的基本权利缺失成为了一种常态,这是导致农村群体性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而农民利益表达机制的缺失又是直接导致农村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制度因素。因此,回归农民的公民身份,对农村群体性事件进行宪政思考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文章首先从宪法语境分析农民的含义及其宪法地位,其次分析我国农民在结社自由权、村民自治权、财产权、劳动权、社会保障等权利缺失的状况,最后剖析了我国现有制度安排在农民利益表达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进而得出解决农村群体性事件的根本渠道是尊重宪法还权于民的结论。  相似文献   
48.
为了探寻应对与化解当下肆虐全球的金融危机与主权债务危机的有效途径,针对各国陆续推出的各种救市举措未能发挥实质性效果反而助推了危机的全球性传导甚至导致了一些国家濒临"国家破产"的尴尬窘境等问题,宪政经济学理论提供了一条可能的破解路径。在立宪主义的视野下考量货币危机、货币体制、通货膨胀与政府财政权相互间的逻辑关系,对货币政策、货币权力的宪法规制等均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在货币立宪主义的规范结构中,无论是金融危机还是主权债务危机,其本质都是货币危机。货币危机的本质是由于国家货币权力失范所导致的宪政危机,而宪政危机可能是一种政治系统危机、价值认同危机、社会文化危机、制度构建危机、权力危机,无论是以哪一种危机或者危机组合的形式出现,宪政危机在实质上就是违背了尊重与保障人权这一立宪主义核心价值的权力危机。应从立宪主义的视角透视、分析并挖掘隐藏于金融危机或货币危机现象与问题背后的宪法现象和宪政问题,审视其中所隐含的独特的货币权力诱因。探秘货币危机与自由、民主和宪政之间的运作机理、逻辑内联性以及发展规律可以发现,货币立宪可能是应对与化解货币危机的有效途径,也是从根本上治理货币危机的必由之路,由此亦可促进、推动和实现宪政体系自身的更新与升级。  相似文献   
49.
梁漱溟的法律思想可分为早期、中期、晚期三个不同的阶段。其早期法律思想取向主要是认为“中国必用西法”;中期法律思想取向主要是认为“中国必不能用西法”;晚期法律思想则认为“法制与民主的前途必在中国逐步展开”。其早期法律思想是其功利主义思想在法律上的体现;中期法律思想与晚期法律思想,则是其现代新儒学思想在法律上的体现,但侧重点不同,中期侧重人的因素,晚期侧重法的因素。  相似文献   
50.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最根本的是依宪治国;依法执政,最根本的是依宪执政。强化宪政思维,树立宪法权威,更好地学习、贯彻、落实宪法精神,有利于我们依法治国和依法执政,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使社会经济生活及各项工作、各个方面进一步走上制度化、法律化的轨道,为保持良好的社会秩序和维护社会政治稳定,推进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