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10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15篇
理论方法论   5篇
综合类   107篇
社会学   6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家庭资讯     
《人生与伴侣》2010,(2):56-57
寂寞的人一般免疫力低 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心理系的萨莱尔一普勒思曼硕士与同事们,在研究大学新生如何面对新的学习环境时发现,寂寞可能会伤及人类的免疫系统。  相似文献   
62.
本文对同属于“被弃绝的女人”的两位山林女神———屈原诗中的山鬼与奥维德诗中的Echo进行了比较研究。先浅谈了山鬼的几个母题 :神女之恋、隐于山林、被弃绝 ,并以之为例简说了这两篇源头之作的文学母题在后世的演变。然后通过类同比较推出山鬼与E cho之异于传统 ,是女性追求者的原形 ,并将她们作为人间苦———追求与寂寞的象征。最后在区别研究中以人们对Echo与山鬼接受心理上的差异为切入口 ,深入两种不同文化 ,提出并论证了东西方文化分别是以对“位”和对“欲”的追求为追求之主流的  相似文献   
63.
许俏文 《决策探索》2010,(23):84-85
下班了,很多人赶紧把电脑一关、东西一收拾就离开办公室,或回家或参加聚会;但有一群人却“越夜越精神”,几乎每天都留守在办公室里直到最后只剩下一两盏“孤灯”,这群明明不用加班,可是下班后还总是赖在办公室的人被称为“赖班族”,他们有的是独自在异乡工作的年轻人,有的是单身男女,有的是两地分居者,有的是家庭生活不如意者……  相似文献   
64.
想想 《现代妇女》2010,(6):41-41
出门旅行、逛街,甚至是去一家装潢雅致的餐厅吃饭.孤单的身影总是格外引人遐思。失恋?心情不好?人缘太差……种种猜测纷至沓来。等你回到家一抖外套.能掉下来一地的眼珠子。  相似文献   
65.
在1940年末完稿的《呼兰河传》中,已近中年的萧红用追忆的维度重新审视和考量了一座北方边城波澜不惊的前世今生,记述和追问了边城里人们灰色人生的疲惫和价值,用委婉细腻然而力量感十足的笔触为城做传、为人做传,曲折地表达了自我生命的顿悟和对人类生存终极意义上的悲凉感受。  相似文献   
66.
犯花痴的一次失败勾引 本小姐年轻貌美,妖娆性感,去参加满月宴,正和一个帅哥眉来眼去,谁知主管人未到声先到,对着他吆喝:“顾西城,几天不见,过得好吗?”  相似文献   
67.
郑敏和牛汉是中国新诗史上跨世纪的两位杰出诗人。虽然他们在家庭出身、民族习性、教育背景、人生经历、诗歌风格等方面都有所不同,但他们在创作道路、诗歌主张、艺术个性、创作成就等方面都有很多相同点:他们的诗歌创作都开始于20世纪40年代,“复活”于1979年,至今仍活跃于诗坛;他们都对诗极为虔诚,视诗如命,以诗为伴;他们都甘于...  相似文献   
68.
阳光的滋味     
耳畔回想着那句话:在生命悲情的大地上,努力活出阳光的滋味。不知道说这句话的人,是不是活出了阳光的滋味。虽然他还说过,希望这人世很美丽,但我总是无端地想象着当曲终人散后,他一个人在静夜里的孤独与落寞。也许,只是臆测,我习惯性地以自己的思维去洞见别人。他的心里装着那么多的宏大叙事,装着天下苍生,哪有闲暇去伤感与寂寞呢!但我分明听见有人对他说:思想者的志业是寂寞的。  相似文献   
69.
前几天我们在督查玉溪市公交汽车服务公司是否真正为广大老年人提供优待服务时,碰到一位老爷子:他一个人生活,儿女、孙辈们由于工作比较忙,只有周末时才能来家里看望他。平时没事的时候,他就喜欢坐公交车到处逛逛,以此排遣生活的寂寞。后来我们还了解到,有不少老年人已经把乘坐公交车当成了生活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70.
张兆和的小说创作量少质优,在现代文学史上未引起应有的关注。从细读作品入手,深入分析了张兆和独特的文学建构,论述了她在儿童形象的塑造以及心理的刻画上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贡献。张兆和小说的清新素朴风格足以与沈从文媲美,她深化了五四作家对儿童的关注,真正从儿童本位出发,创作出深入呈现儿童世界的优秀作品,与后起的萧红,构成了描写儿童寂寞主题的重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