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4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14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2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51篇
理论方法论   11篇
综合类   121篇
社会学   9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01.
《文心雕龙·物色》篇论述了诗歌创作过程中的情景关系问题,由此出发细究之,则该文深刻地体现出了中国古代情性本体论的文化品质。本文试图从《物色》篇论述的情景关系问题出发,分析在情景关系中反映出的人与物,即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双向式审美交流活动过程,从而论证它所体现出的中国古代情性本体论之文化品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2.
王连喜 《探求》2010,(4):21-25
在产业之间转移和地区之间频繁流动的流动党员,目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城市基层社区党组织对于这个特殊群体(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还存在不少空白盲点,游离于党组织之外的"空挂"党员、"口袋"党员和"候鸟式党员"还大量存在,流动党员在居住地发挥作用的机制尚未建立起来。为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要做到流而不散、散而不乱,建立健全对流动党员"寓教育管理于服务之中"的长效管理工作机制。  相似文献   
203.
澳门中西文化交融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并未失守。寓澳诗人的诗词作品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坚韧。这些诗作或吟咏澳门风景之美丽,或议论濠境地势之险要,或表达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眷恋与执着,或叙客澳西人人情风俗之中国化,可以窥见,中国文化传统在澳门岛一直得到固守。  相似文献   
204.
《礼记·乐记》与先秦礼乐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学凯 《北方论丛》2003,(2):128-130
《礼记·乐记》是古代礼乐方面的理论专著,它对我国先秦时期的礼乐思想做了系统的总结,明确提出了"乐"所包含的三个层面:声、音、乐,指出了早期社会乐、诗、舞三位一体的特征。《乐记》的艺术观是广义上的艺术反映论,富有唯物主义色彩,具体表现为:寓礼于乐、礼乐并提、礼乐互补;向往古乐而排斥新乐;具有形象性、抒情性、故事性的艺术特质;有政治功能、社会功能、教育功能;崇尚和而不同的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205.
郭学军 《河北学刊》2002,22(6):156-158
老舍是一名文化型作家 ,其小说体现着中国新文学从发生到成熟这一特定时期的种种特征。本文从文化取向、创作技巧、美学风格三方面来分析、梳理其小说文本所体现的悲与喜、中与外、传统与现代等二元性特征的交织碰撞 ,并力图探讨老舍小说所拥有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206.
寓它性是当代学校德育的一个显著特点.对学校德育的寓它性,我们过去认识不够.在本文,笔者从学校德育寓它性的含义、表现,对学校德育寓它性的认识及学校德育寓它性对我们的启示三个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论述.这对完善学校德育理论,指导学校德育实践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7.
李宇舒 《理论界》2023,(6):87-93
苏源熙的研究以独特的汉学家视角切入中国古典文本,对《诗经》与《诗序》进行了讽寓性解读,论述了中西诗学的可通约性,结合西方理论与中国文本阐释了“中国讽寓”与“中国的反讽理论”。苏源熙解构了黑格尔的术语与理论,将其扭转为中国美学式历史的论述逻辑:中国以非艺术的方式产生了艺术,以非历史的美学呈现了自身的历史。其研究使用了广阔的跨文化与跨学科的视角,具有新颖的启发性,在海外《诗序》研究进程上呈现独特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8.
209.
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教育部鉴于中等教育的优良师资匮乏的问题难以解决,而大学教育学院及教育系又不足以担此重任,故而参考民国前期高等师范学校的旧制,重新建立起高师教育制度,定名为师范学院。时任部长的陈立夫对此特别热心,极力推行;而前任教育部长朱家骅对"寓师资于高师"的方法表示十分怀疑,他认为培养师资的重担应交由大学文理学院,而不应设师范学院,故致函商榷,陈亦复函做辩解,故而高师教育史上有了一场"朱陈之争"。这场教育论争对于高师教育影响颇深,特别是1944年朱继陈任教育部长后,旋即动摇了师范学院制,自然大力推行"寓师资于大学"的模式,引发教育界的不安与躁动。这些都已经成为教育遗产,其中不乏借鉴和参考的价值。  相似文献   
210.
美国比较文学学者与汉学家苏源熙将以余宝琳为代表的汉学家有关"中国讽寓"辞格的研究概括为文化相对主义诗学,而汉学家对此的回应则再次强调了中国文学术语自身的特殊性.双方都指责对方犯了欧洲中心主义的错误,论争焦点实则在于中西比较赖以进行的基础--比较双方的共性并非是现成的,而是逐渐在比较中显现出来的.对于比较而言,共性与个性缺一不可.而文化相对主义对于"异"的过度夸大将导致无效的比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