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07篇 |
免费 | 3篇 |
国内免费 | 2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14篇 |
劳动科学 | 1篇 |
民族学 | 3篇 |
人才学 | 2篇 |
丛书文集 | 51篇 |
理论方法论 | 11篇 |
综合类 | 121篇 |
社会学 | 9篇 |
出版年
2023年 | 2篇 |
2022年 | 9篇 |
2021年 | 7篇 |
2020年 | 8篇 |
2019年 | 1篇 |
2018年 | 5篇 |
2017年 | 2篇 |
2016年 | 5篇 |
2015年 | 4篇 |
2014年 | 9篇 |
2013年 | 15篇 |
2012年 | 19篇 |
2011年 | 13篇 |
2010年 | 15篇 |
2009年 | 15篇 |
2008年 | 12篇 |
2007年 | 8篇 |
2006年 | 7篇 |
2005年 | 7篇 |
2004年 | 7篇 |
2003年 | 10篇 |
2002年 | 8篇 |
2001年 | 9篇 |
2000年 | 2篇 |
1999年 | 5篇 |
1998年 | 4篇 |
1996年 | 1篇 |
1994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雄深温婉悲凉意——论稼轩词刚柔相济的审美个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刚柔相济”,是稼轩词主要的审美个性 ,大体分三种类型 :一类是刚中杂柔 ,以阳刚之气为主 ,以阴柔之美为点缀、映衬 ,为词刷色添彩 ;第二类是柔中寓刚 ,阴柔为主 ,刚健为辅 ,借流丽、婀娜的外壳 ,揭示阳刚之底蕴 ;第三类是一些闲适词 ,虽无明显的艳色与豪情 ,但常常于行云流水般的描绘中 ,插进笔者的议论感喟 ,于不经意中拈出题外之远韵。这种“刚柔相济”的审美个性的形成 ,有两方面原因 :稼轩特殊的人生经历 ;稼轩词的艺术渊源。 相似文献
82.
段海蓉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8(1):117-121
茀林人金哈剌是元末重要的文人,他能书法、善散曲,有《南游寓兴集》传世。由于该集国内未见传本,研究界关于金哈刺的研究成果寥寥无几。《南游寓兴集》存诗358首,抒发金哈剌作为色目官员的忠贞报国之情。游览观景诗既能反映金哈刺对渐东风光浓厚的游览兴致,也透露了他在方国珍治下的境遇和心态。对各种诗体的尝试是金哈刺诗歌在艺术方面突出特点,它反映了诗人金哈剌对中国传统诗歌创作的强烈兴趣,对自己诗歌创作水平提高的追求,古朴、直白的诗风还折射出元代的复古诗风。 相似文献
83.
是批评"非理性"还是提倡"非理性"--重新解读柏拉图的"迷狂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玉娇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9(3):113-116
“迷狂说”并非柏拉图提出的诗学学说,而是他仅借用的一个古老的宗教术语来谴责某些“非理性”诗歌创作给社会带来的危害,它更不是柏拉图用来弘扬非理性精神的理论支柱。柏拉图的诗思与其哲学思想保持着高度的一致性:以“理性生存论”为基础,提倡理性调配法规、神性教化人性,强调德性抑制情性、诗性造化德性。 相似文献
84.
目前,我国还没有未成年人特别刑事诉讼程序法。因此,为了切实保障未成年人诉讼权利和实体权利,必须对未成年人在审前羁押期间提供教育、心理咨询、心理矫正服务;法定指定辩护人的阶段应提前到审查起诉阶段;讯问的方式要更具有民主性和人道主义;简易程序不符合寓教于审的价值要求;刑罚执行完毕后应注重自然矫正。 相似文献
85.
道家象征诗论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斌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2(5)
庄子"象罔"说贯穿着"虚实相生"的思想,精确地表明了中国象征诗论是一个通过提炼精当的"言",创造生动的"象",暗示深微的"意",从而构成的"言"、"象"、"意"隐秀相成、虚实相生的象征系统。它与"易象"说、"比德"说在旨趣和价值方面各有特色,对中国象征艺术超越简单的类比,向意象妙合无垠的方向发展有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86.
87.
司马迁推崇孔子,并把自己写作《史记》比作孔子作《春秋》,在《史记》中多次引用孔子及其《春秋》之言语,甚至以孔子语代言.《史记》的撰著,深受孔子实事求是的治史态度和寓论于史的修史方法的影响. 相似文献
88.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3)
在所有书体中,草书最能抒发书家的浪漫情性,是精神艺术的高度化,是书家最高情绪境界的表现。书家在草书创作过程中,如果达到情境契合,进入既遵循法度又超越规矩的情境状态,就能心忘于笔、手忘于书、心手双畅、翰不虚动、下必有由,使创作出来的作品变动尤鬼神,不可端倪。 相似文献
89.
王永平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2001,38(2)
在交通、通讯相对落后的古代社会 ,士人是文化的主要载体 ,士人的流动迁移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方式之一。东吴时期侨寓江东的中土人士对江东地域社会的文化发展做出了多方面的贡献。侨寓之士有较高的学术文化修养 ,仕宦显赫者或创立典制、或致力教化 ;隐居不仕者则潜心治学 ,收徒传道 ;他们在经、史、子及文学艺术各领域都留下了足可称道的著述与创作 ;他们还沟通了江东与荆襄、中土等地的学术文化交流 ,拓展了本土学人的视野 ,提升了他们的学术水准。这为此后江东地域学术文化的进一步飞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90.
追问"乐教":论经典对"乐"的关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乐教"的初始渊源在于中国古人对人"心"的关注,其理论建树在于建构起一个贯通全部文学、艺术乃至文化的"情性主体",并奠定了中国古代乐论和诗论朝向内心发掘的基本走向.它非常重视乐的功用,并主张乐具有三大功能:治心成人、教化庶众、实现治道.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