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3篇
  免费   6篇
管理学   2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62篇
人才学   4篇
丛书文集   76篇
理论方法论   11篇
综合类   115篇
社会学   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00 毫秒
271.
藏传佛教寺院经济及其社会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寺院经济是藏传佛教寺院在藏区发展的产物。历史上,寺院经济曾是藏族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在其初期和中期曾发挥过积极的作用,到晚期则逐步走向没落。  相似文献   
272.
佛教寺院经济及其影响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何蓉 《社会学研究》2007,22(4):75-92
本文以宗教与经济生活的关系为基本视角,考察了中国中古时期佛教寺院经济的内容、规模和经营方式,指出在其物质化的外表之下包含着宗教的理念,而且,通过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寺院经济在宗教上的正当性得到了保障,体现并传播了佛教的基本伦理原则。本文以中古佛教的经济经营与社会影响为核心,剖析了其宗教性的特征,为进一步综合研究中国社会经济的演进提供了初步的框架。  相似文献   
273.
宋代佛教寺院和道教官观中大量出现御书阁、本命殿。御书阁、本命殿的寺院宫观同官方联系密切:或为了得到官方的庇护,许多寺院和道观的僧人和道士主动出资兴建御书阁、本命殿;或由于官方(或皇家)对本命说的尊崇贯穿整个宋代始终,使得一些寺院、宫观中出现了专门为皇家作法事的本命殿。作为官方同佛教、道教联系的中介,御书阁、本命殿的出现不仅反映了政治权力向宗教领域渗透,而且反映了僧人道士向统治者寻求庇护的动向,更是佛教、道教服务于当时社会,实现其自身价值的一种体现。  相似文献   
274.
佛教中的“结界”一词有多重含义,各派的结界做法亦有差异。唐代以前,东南佛寺的结界记录较少。道宣解释并发展了《四分律》中以秉法为目的的结界规范。北宋南山律师择梧、允堪、元照等在东南寺院多有实践。南宋之后,律宗沉寂,在僧俗认知中寺院结界的含义和做法都发生了变化。一方面结界的做法受到密宗的影响,另一方面“结界元始本欲秉法”的意义被淡化了,士大夫甚至将寺院大界相理解为具有产权分界意义的“界至”。律宗结界在东南地区被传播、实践和变化的历史,既反映了佛教各派间的相互影响,更反映了佛教严明戒律和世俗明确产权这两种不同趋势的相遇和互动。  相似文献   
275.
佛教知识类化指佛教题材被引入类书系统后,按性质对其内容进行分门别类地组织编排的进程。唐宋时期是佛教知识类化的集中时段。在类书中,佛教题材类分呈渐进态势,类目由少到多、由粗而精,体现时人对佛教知识的系统把握及对其内部题材的精详建构。类书对内容的处理模式也延伸到宋代类编诗文集编纂,二者存在紧密的耦合关系,佛教诗文之分擘类聚尤受类书影响,使其于文体、题材之双重维度上发生分疏整合,形成诸多佛教文学类型。其中寺院诗便是经类编中显现的典型成果,此名类之成立首先在于佛教知识类化中“寺”类的定型,并为诗文集“以寺系诗”建构了初形范式,而寺院“文学场”的繁荣及游寺题咏之盛则为其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276.
说唱类艺术形式俗讲、转变,随佛教之盛而兴起,并藉中古坊市制下寺院的娱乐功能而传播流行,促进了本土的说话从上层走向民间。宋代坊市制终结,勾栏瓦子出现,寺院遂让渡其部分娱乐功能。勾栏瓦子中盛行的说话,吸收此前寺院盛行的俗讲、转变的伎艺,而终臻成熟。说话的文本形式话本小说,亦借鉴了俗讲、转变的文本形式即变文的体制等因素,标志着中国古代白话小说的正式形成。  相似文献   
277.
钩沉历史文献及石刻文字发现,契丹辽地寺院有程度不同的“官化”现象。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反映在寺院建设上的“官化”因素,诸如存在由契丹皇帝皇后所建、有某种“官化”成分之寺院;或是存在由契丹皇帝赐额并敕修的“官化”特色明显之寺院。二是寺院功能中融入某种特殊的“官化”成分,譬如,因行香饭僧,寺院成为国喜国忌佛教法事活动之场所;因镌石刻经,寺院成为官藏佛教石经制作瘗埋之场所;因僧官挂锡,寺院成为地方佛教管理机构之所在;以及因“奉安”御容、勒石纪功、皇帝驻跸、官客食宿、外使观游、赈灾施钱、囚禁罪臣,等等,佛教寺院成为诸种涉“官事”活动之场所。契丹辽地寺院“官化”现象的出现,是契丹皇帝信佛、崇佛甚至佞佛的一种结果。但契丹辽地寺院的“官化”只涉及部分寺院,所以,寺院的“官化”现象并没有对整体的寺院宗教功能造成太大影响,多数寺院的宗教自主性和发展的独立性依然存在。  相似文献   
278.
任冠  魏坚 《西域研究》2023,(2):132-138+172
2022年唐朝墩古城遗址考古工作中,发现并清理出景教寺院外围的部分围墙,在南墙西端和中部发现2处门道,在寺院内东侧生活区清理出包括居住、储藏、生产等功能的多间房屋,增进了对景教寺院布局结构和营建历程的认识。发掘中出土了生活用具、生产工具、饰品、宗教物品和建筑构件等多种类别的遗物,同时开展了景教壁画的整理工作,为全方位的考察景教寺院及其所反映出的社会历史图景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279.
辽代是中国佛教邑社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邑社没有整齐划一的组织体系,其领导职务构建明显是从世俗职官体系、佛教僧官体系中借鉴而来,邑众成分呈现多样性特征,邑众地域构成主要以自然村为单位。邑社与寺院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彼此处于平等地位,不存在隶属关系。邑社增加了邑众之间、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联系,有效推动了辽代佛教的发展,亦促进了辽代的国家认同与地方秩序的重建及维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