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6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8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84篇
理论方法论   7篇
综合类   170篇
社会学   1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文化寻根"通过人文地理版图的文学想象,构建起一个由不同的地域文化、风土人情组成的"中国形象"。这种地图式、板块式的山河想象和族别、文化认同,呈现出一个前现代的民间和乡土中国,但"田园牧歌"式的乡土中国也面临了现代转换的阵痛和撕裂。这样的"中国"形象在指示民族生存的部分真实、民族文化积淀的同时,也指向了对"乡土中国"现实文化境遇的思考和进行"现代转换"的努力,而这种"想象中国的方法"同样遭遇了现代性的困境和尴尬。  相似文献   
132.
张欣杰 《中州学刊》2014,(4):163-167
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文化转型的复杂时代语境下,寻根文学在经历了对民族文化精神短暂的"寻父"之旅后,开始与先锋文学一起不遗余力地"弑父",这是由他们所持有的"现代性"视角决定的。力量强大的民族文化精神成为持有现代性世界观的男性主体成长中的规约性力量。对"父"与"子"身体的异样修辞在"弑父"冲动涌动的同时宣告"弑父"的失败。他们必须寻求新的途径来平衡民族文化精神与"现代性"的力量,以在象征秩序内为自我找到合适位置。而这同样是走入现代世界格局的中国所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3.
从人才学的视阈,利用"属加种差"的界定规则,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恪守"力量中心"的基本遵循,对"人力"内在的、本质的规定性进行寻根,使其回归和还原到自然的本真状态。  相似文献   
134.
自20世纪80年代"寻根文学"开始,韩少功扮演了一位"寻根"者的角色,其独具特色的文本给中国当代文坛带来了一个又一个惊喜。"寻根"作为一种文学创作理念,是韩少功文本创作的内驱力,在不同时段形成不同的创作景观,而文化、人性和乡村(自然)命题是其"寻根"永恒的追求,它们在"寻根"过程中呈现共时性,共同构建了韩少功及其文本创作的经久魅力。  相似文献   
135.
当代美国印第安小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国印第安文学渊远流长,而其当代小说则是这个灭而未绝的民族的生命力的体现。标志着“印第安文学复兴”运动开始的《曙光之屋》,植根于印第安民族文化尤其是美学传统,借鉴了发达的欧美小说艺术,但超越了较狭隘的种族意识,塑造出艾贝尔这个具有历史感、多面性的“第四世界”的“人人”的艺术形象。在作者莫马戴周围,聚集了一个秉性各异、才华卓越的印第安作家群,他们通过各自的创作,不仅揭示出多灾多难的印第安民族当今的生存状态,而且在更广泛的意义上寻求怎样在当今这个后殖民时代超越历史地注定的生存困境,从其有特色的与白人文学平等的文学主体意识出发,重造美国印第安传统的现实感。  相似文献   
136.
贺麟作为中国20世纪杰出的哲学家建构了较为成型的文化哲学体系。该文从文化本体论、文化方法论、文化理想论和中国现实文化观四个方面全面展示了贺麟的文化哲学体系,并对贺麟的文化形上学以及“中体西用”论的特点等问题作了深入的阐释和新的探索。  相似文献   
137.
在“故乡方言电影”中,主要人物生长于斯的“故乡”,成为电影叙事的主要场所,此地原生的某种方言,又是电影中主要人物使用的语言。故乡方言电影将“故乡”与“方言”两个视听符号叠加交融,形成“想象的能指”,在观众无意识层面唤起儿时生活的幻境,激起寻根乡恋的心念。在此时空构架中,诸多影片独创个性鲜明的符号系统,将人生情愫对个体生命存在的意义内蕴其中,用奇特的故事情节、生活场景、人物关系交融的镜像编码,演绎主人公支撑生存意义构架的情愫寻缘或错位的亲子情感叙事,展现出陌生化的艺术个性,令观众沉浸于亲情乡恋的意境里,在心灵深处打上鲜明的“情感烙印”。同时,此类影片还展露了城市化与传统文化疏离的缺憾,以及用人生情愫克制现代性偏颇,助力于乡村振兴及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意向。文章基于电影符号学原理,提出并界定了“故乡方言电影”的概念及其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38.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台湾文学中,游弋着以根意识为主题、创作风格迥异的作家队伍,文章以钟理和小说为例,对作家背景、小说文本的解读以及对不同文学场域中构建的文学理想进行比较、思辨,开掘出"根"在台湾省籍乡土作家与大陆去台作家之间存在的意识差异。  相似文献   
139.
马桥方言与文化寻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马桥词典>中的方言语汇加以归类分析,对语词中描述的民间故事进一步解读,揭示出语词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并探讨作者对民间文化进行现代审视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40.
置身于20世纪80年代文化寻根热潮中的京味文学第二代作家对京味文学的兴起和鼎盛做出了决定性贡献,把老舍开创而有待于命名和发展的京味文学推向后人难以企及的美学高峰。王朔标志着京味文学第三代勃然兴起及京味文学被推举到商业热与美学热的双热巅峰,这时的京味文学无可挽回地以天鹅绝唱般辉煌方式走向终结。作为一种以品味故都流兴为集中标志的现代地域文学现象的京味文学终结了,但京味文学正以其第三代为界碑,在绝响中换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