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27篇 |
免费 | 26篇 |
国内免费 | 3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22篇 |
民族学 | 15篇 |
人才学 | 4篇 |
丛书文集 | 298篇 |
理论方法论 | 42篇 |
综合类 | 448篇 |
社会学 | 2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篇 |
2023年 | 18篇 |
2022年 | 21篇 |
2021年 | 22篇 |
2020年 | 24篇 |
2019年 | 22篇 |
2018年 | 10篇 |
2017年 | 21篇 |
2016年 | 10篇 |
2015年 | 19篇 |
2014年 | 42篇 |
2013年 | 45篇 |
2012年 | 61篇 |
2011年 | 69篇 |
2010年 | 39篇 |
2009年 | 60篇 |
2008年 | 56篇 |
2007年 | 61篇 |
2006年 | 41篇 |
2005年 | 31篇 |
2004年 | 21篇 |
2003年 | 31篇 |
2002年 | 32篇 |
2001年 | 29篇 |
2000年 | 24篇 |
1999年 | 16篇 |
1998年 | 5篇 |
1997年 | 7篇 |
1996年 | 6篇 |
1995年 | 3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3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儒、墨、道、法四大流派是中国古代“治国平天下”理论的主要创制者。他们的“治平”理论具体化为“治平宗旨”、“目标模式”、“方法策略”,既各不相同,异彩纷呈,又传承互补,共同汇聚为中国古代基本完备的传统治理理论,构成华夏传统文化的一大主题 相似文献
12.
13.
高源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3,(1):222-234+240
儒家经典最初如何走进欧洲社会视野,不仅是百年来中欧哲学交流史研究的关键问题,也对当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背景下促进中国传统优秀核心价值观海外译介与传播具有重要启示意义。从儒学初传的历史背景看,波塞维诺印本所收录的罗明坚拉丁文手稿乃是首次呈现于欧洲社会的译本形态。然而,通过拉丁原文语境的分析可以发现,波塞维诺印本与罗明坚原稿存在重要的译介策略的分歧。罗明坚译稿展示出“儒耶协同”的诠释倾向,而波塞维诺印本则有较明显的“援儒入耶”的译介立场。两种译介策略的差别不仅仅是术语文法层面的分别,更透露出儒学首次进入欧洲视野时西方基督教神学传统的复杂应对心态与诠释方式。然而,无论罗明坚的“儒耶协同”还是波塞维诺的“援儒入耶”,这两种诠释方案均对当前中华经典外译事业具有重要镜鉴价值,即文化传播需要首先考虑异域读者信仰心态并进行处境化语境转型,在此基础上凸显儒家核心价值观并潜移默化地产生信仰共鸣,继而推进中国传统信仰价值在海外的深层次传播与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14.
高校体育产业开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事情已辩论到这个份儿上,已集中到了我身上。尤其是看了最近的帖子,一言不发似不合适了。踌躇再三.只得说点什么。 相似文献
15.
白居易的"中隐"思想是对传统仕隐观念的继承、整合和发展,其本质上既区别于隐于山林的"小隐",也与隐于朝市的"大隐"不同,而是隐于地方官、散官、闲官。它巧妙地平衡了集权专制与士大夫独立意识之间的矛盾,是一种能在入世与出世间进退裕如的处世哲学和生活方式。这一以仕求隐的隐逸观,较之魏晋时期"居官无官官之事,处事无事事之心"的仕宦态度要积极得多,它更圆融通达地调谐了身与心、职与事、仕与隐的矛盾,是白居易以儒治身、以佛道修心的人生哲学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6.
李岩 《延边大学东疆学刊》2009,26(4):1-6
朝鲜古代三国中期以后,新罗人及时敏锐地意识到更新意识形态的必要性。他们将从中国借鉴来的儒、佛、道思想与固有的传统思想文化糅合在一起,用于构筑自己独特的新的思想文化体系。作为一种新的思想文化形态,新罗花郎道呈现出多重复杂的内外结构。新罗人以人美为美,而这种“人美”以人内在的真、善、美和外在的容貌美、才质美为核心。这样的人物品藻之风,真实地反映着那个时代新罗人的人物评价机制和思想文化风貌,具有极其重要的研究价值和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17.
晚明时期,多种思潮并兴,程朱理学、阳明心学、事功之学、佛学等活跃于当时的历史舞台。各种思潮互相辩驳、影响、会通,其中阳明心学和佛学的会通尤有特色。浙中王学左派代表人物王畿、周汝登援佛入儒,以"四无句"突出了对阳明四句教中"无善无恶"侧面的强调,并将"虚""无"等概念脱敏,从佛老专有概念这一窠臼中剥离出来,突出儒家使用这些概念的优先性与合法性,并将其上升到"千圣之学脉"的高度。他们基于儒家立场,以阳明心学传人自居,但不讳言佛教,常引入佛教概念来说明儒家思想。晚明时期服膺阳明心学,同时又有佛教信仰的居士也有不少,如陶望龄、陶奭龄兄弟等既是阳明学的坚定维护者,同时对佛法又有信仰,他们极力会通儒佛,对佛教义理有较深入的理解,是阳明心学与佛学会通的另一种形式。晚明心学与佛学会通的时代特征,也交汇于"浙党"这一群体身上,他们在朝为官,在政治上参与晚明党争,同时因成长于浙江这方水土,深受阳明心学与佛学会通思潮的影响。援佛入儒、儒佛交融、亦儒亦佛,浙江阳明心学与佛学的会通呈现了儒佛关系的复杂和多面向特色,是晚明三教一致思想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8.
罗卜藏丹津事件是青海历史上社会与国家之间权利博弈的典型,《善后事宜》的实施,不仅导致了国家与地方社会之间关系的模式从弱控制—利用转化为强控制—渗透关系,也为政治社会学意义上的强国家—弱社会关系模式建立,及整个青海社会的国家化、封建化、儒法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正中华书局1976年点校本《元史》卷九《世祖本纪六》记载至元十三年,忽必烈差官考试汉地儒户,最终确定免差的儒籍数额:(至元十三年)三月戊寅,敕诸路儒户通文学者三千八百九十,并免其徭役;其富实以儒户避役者为民;贫乏者五百户,隶太常寺。(第180~181页)至元十三年三月戊寅,即至元十三年三月二十九日。此次汉地试儒,其中主试河南的是王恽与陈祐。《元史·王恽传》记载:(至元)十三年,奉命试儒人于河南 相似文献
20.
儒道二家学说是中国本土产生的两种不同价值取向的思想文化,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的核心内容。儒道文化既互相区别、互相对立,又互相影响、互相补充。儒道互补的形态在理论上表现为儒道融合,在社会政治上表现为儒道并行,在人格修养上表现为儒道双修。这三种形态从不同层面丰富发展了儒道互补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