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4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7篇
管理学   2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117篇
理论方法论   29篇
综合类   257篇
社会学   14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11.
尼采时现代西方哲学、后现代哲学和许多后现代主义理论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尼采对德勒兹的后现代思想具有决定性影响,主要体现在批判精神、后现代认识论、差异理论、欲望理论、游牧思想等方面.正是借助尼采,德勒兹建立了独特的后现代理论,并将其运用到批判资本主义与现代性中来,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相似文献   
112.
一般来说,尼采的哲学思想常被国内学界依时间顺序划分为三个不同阶段.第一阶段为1869年至1876年的理想主义时期,尼采徘徊于叔本华的哲学与瓦格纳的音乐之间并服膺于二者的精神旨趣;第二阶段为1877年至1882年的现实主义时期,尼采受实证主义影响,开始阐发哲学的科学原则;第三阶段为1883年至1889年的虚无主义时期,尼采摒弃既往哲学观念,独创“超人哲学”.然而,这种以时间为线索的分期方法并不能科学地彰显出尼采哲学发展的内在逻辑.但如果我们在整体上把尼采哲学视为一种治疗型哲学,那么,其哲学的发展理路便清晰地体现为从“加法治疗”到“减法治疗”的原则转换.  相似文献   
113.
郭沫若前期文艺思想与尼采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原因有二,即时代的因素和相似的个人气质。浪漫主义、崇尚创造、扩张自我和悲剧观是郭沫若受尼采影响最突出的方面。郭沫若早期大力张扬唯意志论的自我,并不是他游离于中国近代哲学思潮之外的独特创造,而是这一思潮在中国合乎规律的发展。不能对郭沫若与尼采曾一度有过的血缘相继关系简单得出“是”或“非”的结论,二者的本质区别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14.
韩雪 《学术交流》2005,(8):37-40
尼采作为德国审美主义思想传统的集大成者,其思想的审美特性在于:只有审美的人生才是真正战胜人生悲剧性的人生。审美的人生首先将人生及其悲剧看作一种审美现象,在此基础上笑对人生一切悲剧。同时,以酒神精神克服人生悲剧性的审美人生还是一种醉的人生。尼采强调,在酒神艺术的醉中,通过生命力量的提高而直接面对永恒轮回之人生痛苦,从而达到生命自身的美化和欢悦。  相似文献   
115.
鲁迅曾深受尼采思想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鲁迅的为人处事、言谈举止等思想行为表征的显在层面上,而且以一种更为深刻的隐在形式体现在鲁迅的文本创作中.这种影响随着中国社会思想文化的发展以及鲁迅自身思想的演进与蜕变,呈现出一种从接纳到逐渐疏离的轨迹.  相似文献   
116.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在音乐中情感发挥到极致,就进入了"醉"的状态. 在这一状态下,人完全忘记了技术,他的脑子里没有观众和自我评价,只有情感尽情地倾泻."醉"还是一种让人摆脱理性的束缚,让人率性而为的渠道.音乐的"醉"不单应该成为音乐的最高境界,而且还应成为生活的崇高目标.  相似文献   
117.
尼采对西方文化进行尖锐批判 ,进行价值总结 ,由此重新肯定人类生活及人的生命价值和意义 ,克服世界和人的虚无主义。本文认为 ,尼采的艺术形而上学思想主要表现为通过对世界本体的重构 ,探讨审美人生的表现及其审美人生的意义发生 ,并由此来透视艺术的形而上学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8.
作为一位诗人气质浓厚的作家 ,郁达夫对纯思辨哲学一向敬而远之。但对尼采和施蒂纳 ,他却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 ,他不仅致力于向中国读者介绍这两位“新浪漫派”的哲学健将 ,而且他自己也从中获取了丰富的思想养料。他在哲学观方面否认偶像权威 ,强调自我尊严 ,在文学观方面反对文以载道 ,主张个性表现 ,都表明了他与尼采和施蒂纳之间密切的精神联系。  相似文献   
119.
沈从文美学观念中的"超人"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40年前后,沈从文的诗歌、小说、散文和文论作品,明显地表现出一种“超人”意识。尤其是他的文论,不仅在语言表达上带有尼采、叔本华直觉感悟式的哲理意味,而且在思想内容上也可以听到尼采、叔本华的有关“审美愉悦”的回响。在对现代都市文明的批判上,沈从文又跟卢梭、康德有些接近,但西方哲人是站在哲学的角度对文学的“玄思”,沈从文是站在艺术家的立场对文学的哲理阐释。  相似文献   
120.
泰戈尔、尼采的"生命哲学"是对宇宙本原的亲证和对生命本身的礼赞;他们所理想的"人格模式"则全无生物学上的意义,而是一种境界、一个流程;他们的宗教意识是一种人道、艺术的宗教,蕴含着对高度的人性解放和审美意义的追求.本文通过对泰戈尔、尼采的生命哲学、人格模式、宗教意识的比较分析,以求文化他者对文化诠释的合理性、科学性,从而寻求两种文化间相互重叠的边界,最终亲证人类自身存在的意义与终极价值的契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