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5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7篇
管理学   2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120篇
理论方法论   30篇
综合类   261篇
社会学   14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21.
尼采的悲剧观陶养于他对“存在”的本体性体验,这体验所蕴含的“命运”关切使他钟情于前苏格拉底时期的希腊哲学,这一时期的哲学对“存在”奥秘的探询折射出古希腊人沉郁的“命运”意识。苏格拉底的出现,使古希腊的民族精神实现了从有待的“命运”关切向无待的“境界”眷注的跨越,拔除了古希腊悲剧赖以繁茂的“命运”灵根。尼采将悲剧的终结归咎于苏格拉底虽非不实之词,但表明他在充分关切有待向度上之生命存在的同时,未能给予生命的无待向度——无待于外部条件的心灵境界的自我提升——以应有的关注。  相似文献   
422.
辩证法因为推崇理性,被尼采视为对安全、保险、稳固、不变的物化世界的拼命追求,或者对背后站着个上帝的近代自由的追求,因而与传统形而上学逻辑一致。与在其他方面继承、肯定尼采不同,《启蒙辩证法》高度肯定被尼采贬斥的辩证法。但《启蒙辩证法》也在某种意义上接受尼采意味着对安全、保险、平庸的物化世界的批评,使辩证法放弃与进步原则的必然联系,更多地依靠自否定原则与和解精神来确立辩证法的积极性价值。这种辩证法观仍然是马克思、黑格尔和尼采的某种整合。  相似文献   
423.
历史主义拒绝西方自然法传统,否定自然正确。批判历史主义,是施特劳斯(Leo Strauss)思想中的重要主题之一。在对历史主义的一般性批判中,施特劳斯提出,政治哲学实践的失败并不能说明政治哲学本身的失败,而且拒斥政治哲学将导致虚无主义和蒙昧主义。其次,政治学说的多样性只能说明,人类还未获得有关政治事务的知识。最后,历史的方法并不能客观地理解政治哲人的思想。通过批判黑格尔、尼采和海德格尔的历史主义思想,施特劳斯首先表明,不管是早期的历史主义(黑格尔的历史哲学),还是激进的历史主义(海德格尔的历史主义),都是自相矛盾或荒谬的。其次,政治哲学既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只有通过政治哲学,追问自然正确,才能从历史局限性中解放出来,逃脱黯淡多变的命运。施特劳斯的历史主义批判是对人类理性和原初意义上的哲学的辩护。  相似文献   
424.
关于尼采与道家的比较话语,国内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长时期从现代精神上比较尼采与老庄思想,突出了双方打破传统、寻求个性解放的要旨。但是与此不同的是,西方从上世纪60~70年代开始,则更多地从后现代视域上探讨尼采与东方思想的接近,目的是为西方现代困局寻找救赎希望。在这个视域中,尼采实际上被看成是一个反现代的思想代表,并被作为后结构主义或后现代主义的先驱。笔者以为,要突破这种比较话语的不对称现象,就需要探讨尼采与道家思想深层的共通性。  相似文献   
425.
意大利盲人歌唱家安德烈·波切利出生于意大利拉加提柯的一个热爱音乐的农民家庭,自幼弱视,12岁时因一场足球意外双目失明。他从6岁起接受正规钢琴教育,还学习吹奏笛子和萨克斯。后跟大名鼎鼎的男高音科莱里学习。在1992年,他被作曲家及指挥家卡  相似文献   
426.
张中 《学术交流》2023,(2):182-192
作为战后法国思想界最耀眼的哲学家和学术明星,福柯和德勒兹曾相互欣赏、共同促进,促成了一种自由哲学的良好互动以及纯粹智识的交相辉映。对这两位思想家而言,“自由”绝非一个梦幻般的政治性术语,也绝不是一切意识哲学的栖息地或避难所——它应当(且必然)是一种源于生命本身的本真性“体验”。福柯和德勒兹从尼采那里寻获“生命”和“力量”之箭,他们将其掷向远方、越向外界,从而使思想最终走向“未思”、未知和遥远的“域外”……这既是一种走出自我之狱、“关心自己”,以及建构新“主体”的繁复实践,也是一种弥合主客二分之窠臼、恢复感性和生命的本质意义,以及实现思想自由脉动的当下化尝试(或现实操演)。在这一立场之下,“域外”成为“生命”和“自由”的起点与归宿。终其一生,福柯与德勒兹都坚持在这一层面深入探索,而这不仅使他们成为志同道合的“自由哲学家”,也使得法国当代哲学获得了新的面向和生长点。  相似文献   
427.
428.
"上帝死了"是尼采向世人吹响的振聋发聩的进军号角,但长期以来并不为世人所理解,至今人们心头还有一种说不出的隐痛.笔者试图通过对上帝生死历史的考察,揭示出"上帝死亡"所隐藏的深刻的社会内涵和对世人的警示功能,并力图梳理出一条脱离上帝羁绊的人类独立的生活之路.  相似文献   
429.
马克思本人从来没有系统阐述过认识论理论,这为我们在一定程度上理解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带来了困难。卢卡奇、霍克海默、阿多诺和哈贝马斯分别从激活、发展和重建的角度重新阐发历史唯物主义,力图在各自的批判认识论中解决这一困境,其中马克思与尼采的关系变化作为隐形的脉络穿插于整个过程。卢卡奇利用对“理性”与“非理性”的分析解读马克思与尼采的对立关系,形成了极为复杂的主体性逻辑结构;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将马克思与尼采的批判理论相结合,在批判工具理性的过程中重新塑造了一种理想关系;哈贝马斯在由马克思发展并由尼采最终完成的认识论的自我扬弃的基础上试图重建一种以自我反思为基础的社会批判认识论。以马克思与尼采在西方马克思主义语境下的关系演变为线索,这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诉求,也是对国内尼采研究问题领域的扩展和完善,同时对国内关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相关研究的梳理具有建设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