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3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3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106篇
理论方法论   17篇
综合类   148篇
社会学   1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81.
“被面”与“哈达”是我国民俗生活中常见的礼仪用品,蕴含着我国早期的桑蚕信仰与丝帛礼制,由此衍生的“献帛之礼”贯穿整个中华文明发展历程,呈现出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轨迹与文化逻辑。从“搭被面”和“献哈达”这两种常见的献帛民俗入手,分析早期丝帛信仰在日常生活中的礼俗认同与民俗传承,可见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发展中,作为中华文明核心符号之一的丝帛,承载着价值认同、文化互惠及关系调适等功能,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礼制延承的符号载体。  相似文献   
282.
马晓林 《文史哲》2023,(2):118-129+167-168
壬子年(元宪宗蒙哥二年,1252)日月山祭天,是有元一代的重要政治文化事件,但在元代的不同文献中有关键性细节分歧。经史源分析,可以发现元文宗朝政书《经世大典》将日月山祭天礼乐活动归于宪宗蒙哥,而将碑传史料中所记的世祖忽必烈隐去。考诸壬子年史实,是忽必烈主导了中原礼乐人员从东平到漠北日月山的活动。壬子年忽里台大会期间,以蒙古文撰写的第一部“国史”《蒙古秘史》成书。《蒙古秘史》所载成吉思汗命子孙祭祀不儿罕山之圣训,与壬子年日月山祭天交相辉映。蒙哥重视的是蒙古传统祭祀,虽然他观看了中原礼乐,但并不感兴趣。到元世祖时期,壬子年日月山祭天仍留存在华北民间记忆中,但在官修宪宗实录中却难觅踪迹。元文宗朝编纂政书时,重新宣扬壬子年祭天,而且篡改了仪式、人物等历史细节,以便为元朝首次亲郊造势。文宗朝政书中的这种篡改过的历史书写,直接被明初《元史》的《志》及部分《列传》所继承。元朝宪宗、世祖、文宗时期官方对壬子年祭天的书写与改写,反映了元朝政治文化二元传统的演变与融合过程。  相似文献   
283.
作为人与神灵沟通的工具,商周时期的祝寿类语辞包含着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经历了一个不断嬗变的发展历程。先周时期,商、周两个族群祝寿类语辞内涵既呈现出以现实需求为根的共性,又因文化差异而呈现出商人重神性与周人重人情的礼制区别。西周时期,周人的祝寿类语辞充斥于贵族的礼制生活,一元独尊化、现实政治化、亲族人伦化的倾向愈加明显。东周时期,祝寿类语辞的使用出现了向下层贵族泛化的趋势,其礼制内涵也逐渐形式化、空洞化。这一嬗变过程一方面反映了不同族群、不同时代礼制的起伏跌宕,另一方面也预示着一个轻礼制的新时代的来临。  相似文献   
284.
《开元礼》以后,郑玄学说支配下的圜丘、祈谷、明堂三大祭天礼的差异性逐渐消除,转变为了对象一致的一岁四祭天。后随着祭祀对象中的感生帝、五方帝日益失去现实基础,北宋中期圜丘、明堂礼制的重构为赵氏家族的帝位继承提供了新的礼制基础。熙宁以前的明堂配帝之争已使得皇考而非受命祖得以配天,王安石从“道”的层面以“天道”“人道”区分和重构了祭天结构,圜丘效法天道自然生物,明堂基于人道人为成物。元丰郊庙改制采纳了王安石的天人学说框架,明堂只祭昊天上帝,配帝用皇考,祭器逐项改用宗庙之制,使得昊天上帝作为皇室家族的一员,君主世代得以配天。圜丘象征皇权公天下的受命,明堂则强化了天命对赵氏家族世代继承帝位的认可,取代郑玄学说和《大唐开元礼》成了祭天礼制史上的转折点。  相似文献   
285.
宋代赠官对逝者、逝者家属、王朝统治者、在世官员与百姓而言都具有重要意义。赠官关乎官品、资序、绘像,关乎赙赠、荫补等事宜;赠官具有一定的惩恶扬善之意,可笼络人心、稳定统治;对于广大百姓而言,赠官作为无上的荣宠,吸引他们为王朝效力。宋代赠官也存在一定弊端:赠官有部分合赠者未赠、不合赠者获赠、部分获赠者情况相似而获赠资数或品数明显不同等不公允现象;赠官中存在滞后现象;赠官在部分时期恩典过多甚至泛滥。这些既是对赠官制度的冲击和破坏,也加大了宋朝的财政压力。宋代赠官对稳定社会秩序、维护王朝统治具有重要意义,也为赵宋王朝的繁荣昌盛、国祚绵延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286.
根据朱熹的建议,宋宁宗以“嫡孙承重”形式为祖父孝宗服三年之丧,但这导致宁宗在即位后的27个月内不能举行各种吉礼,不能“全享万乘之尊”。韩侂胄及其党羽则力主宁宗不应该“嫡孙承重”,帮助宁宗提前结束了三年之丧;当宪圣太皇太后吴氏驾崩时,韩氏又篡改了其真实的讳日,保证计划中的宁宗第一次南郊之礼照常举行,也在客观上避免了宁宗以嫡曾孙身份服第二个三年之丧。这些举措获得了宁宗的信任,削弱了朱熹等道学士大夫对宁宗的影响力,使韩侂胄集团得以通过庆元党禁击败道学士大夫,决定了宁宗朝前期的政局发展之走向。朱熹创造性地应用“嫡孙承重”理论,反映了他对汉唐经学的精深造诣和拳拳服膺,而通过经学研究介入重大政治决策,也呈现出宋代士大夫政治的独特气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