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赵心愚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6):49-57
清代雅州西北面内外称口内、口外,最初是西炉之役后雅州官员的一种习惯表述。康熙末年清出兵西藏及川藏行政分界、雅州升府以及打箭炉同知设立之后,口内与口外开始成为正式划分,口内土司与口外土司之称也随之出现。府属土司作如此划分,有加强管理的意义,后正式记入乾隆《雅州府志》。府志“土司志”通过设置细目对府属口内土司“功绩”作较全面的记载,反映出对口内土司及其作用的重视。康熙后期至雍正年间这三十余年中,府属口内土司在西藏与川西高原治理以及保证川藏大道正常通行中参与了多次重大行动并发挥了多方面的作用。彼时的府属口内土司,已成为清治理西藏与川西高原地区以及确保川藏道正常通行的一支可动员、借助的重要力量。为确保口内土司稳定并继续发挥作用,清加强对口内土司管理,所采取的政治、经济及文化等政策与措施客观上推动了青藏高原东南缘藏族与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进一步密切了此地区民族间的关系。边缘区域民族关系的持续变化,又对青藏高原其他地区藏族与其他民族之间的关系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22.
23.
行己 《市场瞭望(下半月)》2012,(19):58-61
1830年正月里,46岁的林则徐在福州老家为亡父服制将满。自他迈入四十不惑的这道人生门槛以来,先是从江苏按察使布政使任上卸下,为母亲郑氏丁忧回籍;后又赴任陕西按察使布政使不久又擢迁江宁布政使,四月未逾,乃父林宾日便在衢州府城卒殁,年七十九。 相似文献
24.
《江西社会科学》2016,(2):106-115
以传统的监察视域而言,唐代的地方监察体系大致由两部分构成:唐前期的监察御史巡按州县、大臣出使巡察地方;唐中后期则归因于开元二十一年设置的采访处置使制度。就唐前后期的这些常规性方式而言,均职司监察。但若以监察的实效性来论,则几于形同虚设。事实上,唐代地方层级上贯通着多重监察路径。而在这些颇具实效的地方内部监察系统中,身为州府僚佐的录事参军之于地方政治和监察,均饰演着极为剧要的角色。录事参军的主要职权即为监察权,不仅涉及对州府内部官员的行政监督,同时又深入到州府财政、户口、粮食等多重领域的监察之中。对州府录事参军的考辨,可补传统监察视野的罅漏,亦能感知其在唐代地方监察体系中的真实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25.
《大学衍义补》163卷,明丘濬撰,是明代重要的著作之一,从其完成奏上之日起至清末,一直是皇廷经筵进讲的必读著作。丘濬字仲深,号琼台,广东琼州府(今海南)琼山县人,生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丘濬幼孤贫,以力学拔正统九年…… 相似文献
26.
施凯 《市场瞭望(下半月)》2012,(4):100-101
样楼旧事福州镇海楼在鼓楼区屏山顶上。明初,福州时有海患,为了防御倭寇的入侵,也为了城市的发展,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驸马都尉王恭负责砌筑石城,称为福州府城。建福州府域时,王恭先在屏山顶修建一座谯楼, 相似文献
27.
范明明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2):18-19
开始于1901年的清末新政是中国教育由传统走向现代的重要阶段。在这短短的十年中,清政府对教育改革极为重视,积极督饬全国各地创办新式教育。当时安徽省之颍州府属各州县官绅积极奉行,在教育上取得了显著的发展。 相似文献
28.
译官是唐王朝对外交往中设置的通晓“蕃语”的翻译人员。在中央,参与涉外事务的中书省和鸿胪寺设有译语人员;在地方,缘边州府由于执行对外交涉,行使对外权利,因而也有专门的翻译人员。在楚州地区,中央王朝还设有新罗译语,为入唐的新罗人和日本人提供翻译和接待等事宜;除了语言翻译以外,译官也参与导引宾客和接待使节的礼仪事务;有时还衔纳王命,出使外国,了解蕃情,并招引周边四夷入唐通好,在唐代的对外交往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9.
于化成 《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10,(1)
入清以来,由于统治者的重视,沂沭河中上游地区水利事业获得长足发展。本文主要勾勒辖区内的水利建设,共修建水利设施54项。其发展的特征是:因当地特殊的地理环境,使得水利建设的类型以小型为主,功能以排涝为主;受到政府政策的影响,使水利工程以济运保漕为中心,并集中修建在清康乾时期。沂州府水利事业的发展,给本区带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应当关注它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30.
唐晓涛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
对清代商人与乡村社会的互动及其如何影响地方历史进程的研究,需要发掘细致的地方材料加以阐释.地处广西中东部的浔州府是明代大藤峡“猺乱”核心区,也是清末太平天国起事地.18世纪广西浔州府河谷地带因应两广米粮贸易而迅速开发,大量粤东客商进入当地的活动,既改变了明代以土著“猺”、“獞”为主体的族群构成与认同,又成为引起地方经济开发的动力,更将珠江三角洲的士绅化和宗族化意识形态导入当地,深刻塑造了浔州府清初直至太平天国前的社会历史面貌.关于粤商在浔州府与地方力量的冲突与调适的探讨,有助于拓宽对所研究地域的社会面貌及历史进程的认识,是全面把握移民客商与地方土著的关系、乡村社会权力格局的演变等命题必不可少的前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