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3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6篇
管理学   1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43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114篇
理论方法论   8篇
综合类   366篇
社会学   2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40篇
  2010年   39篇
  2009年   46篇
  2008年   43篇
  2007年   39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61.
红山文化特殊类玉器的宗教内涵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史前玉器发展进程中,红山文化玉器以其独特的造型和精湛的雕琢工艺以及自成体系的用玉制度而闻名于世。红山文化中出土的特殊类玉器是巫、史等神职人员司职的神器和法器,它的出土对于研究北方远古时期人们的生产生活及意识形态具有重大意义。特殊类玉器作为祭祀神器,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精神生活和祭祀观念,进一步证明红山文化时期已经形成了原始的宗教体系——巫教,神职人员(巫)借助它来“绝地天通”,并以此来维系氏族或部落内部的稳定与团结。特殊类玉器在文明起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值得人们深思。  相似文献   
62.
萨满教,作为原始宗教的一种晚期形式,史前时代、历史时期作为东北(包括辽西地区)狩猎社会(狩猎、捕鱼、采集)的主要精神信仰,支配着其精神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因满通古斯语族各部落的巫师称为“萨满”而得名。本文拟根据辽西区史前考古学文化红山文化墓葬、祭祀遗址的特点以及墓葬、祭祀遗址出土玉器的种类、数量、玉器组合,探讨原初形态萨满教在辽西区的社会功用,以求深入了解史前时期辽西地区先民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63.
我国少数民族巫觋面具最初是巫觋行巫时所用的法具,后被认为具有法力而衍生出供奉面具和辟邪面具。在使用这些面具时,还没有融入世俗的娱人成分和审美意识;巫觋驱鬼逐疫用面具在一些地区的进一步发展就成为功能多样的傩面具。  相似文献   
64.
土居中央,布气四方。其在中医文化领域,区区块垒之土,亦可以小见大,显出巫医同源异流之路。考古出土与传世文献证实,土之妙用,的确走过一条巫用为主,巫、医并举,引“土”归药的演绎心路。是为祖国中医文化由蒙昧巫医走上理性医学的升华之路。  相似文献   
65.
南唐道教在内容上主张内道外丹,这是道教外丹术向内丹术发展过渡的重要理论;形式上表现出来的浓重的巫觋色彩,则前承李唐,后接赵宋,可以看作是后来宋朝极端迷信的前奏。  相似文献   
66.
镇安故地即今广西靖西、德保、那坡三县全境和天等县的向都、把荷、都康、上映,大新县的下雷、硕龙、土湖等乡镇,史称镇安府,自古为壮族聚居地,操壮语南部方言德靖土语.镇安故地民间信仰巫风颇盛,并以其信仰的丰富多样性和独特鲜明性成为民族学、人类学家聚焦的区域.  相似文献   
67.
商代的巫人有男有女 ,且男巫占居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68.
巫文化对中国艺术结构的生成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巫文化与中国艺术发生的内在联系着眼 ,认为在巫文化的内核中 ,就蕴含着中国艺术结构的基本要素与机制。巫术结构作为前艺术性的存在 ,它所具的观念、操作和体验一体化的结构特性 ,为中国艺术结构观念、品性的生成奠立了强有力的基础  相似文献   
69.
晚清《富国策》的译刊与传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晚清以降,西学东渐,西方经济学亦随之传入中国。《富国策》即是问世近代中国的第一部西方经济学中译本。由于当时社会环境、该书包含内容、受众群体、传播媒介等因素的影响,《富国策》出版后并未产生重要作用。不过,《富国策》作为首部传入中国的经济学译本,在整个西学东渐史上仍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70.
《促织》是蒲松龄的文言小说《聊斋志异》中的名篇。从词汇、句子结构和理解三大方面对比分析著名翻译家张庆年和丹尼斯、维克多等的两种译本,体现中西译者作为不同的翻译主体的不同的译风,分析其译风不同的客观原因,以期对国内译者提高翻译质量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