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篇
  免费   1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16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26篇
社会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1.
行事低调首富们最基本的品质莫过于低调了,有时这种品质甚至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2004年,德国的阿尔布莱希特兄弟总资产达到411亿美元,其中哥哥卡尔以230亿美元跃居全球第三富豪,而人们发现,最新关于两兄  相似文献   
12.
王蓉 《现代交际》2014,(2):76-77
剧作家布莱希特在现代戏剧发展史上功勋卓著,但其戏剧理论及创作实践也同时饱受争议,教育剧《措施》是争论的焦点之一。这部作品在国内的知名度并不高,但却是布莱希特戏剧理论研究绕不开的话题。那么《措施》的内容究竟为何,对布莱希特的戏剧观、政治观乃至世界观方面又有何种影响,这是本文希望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从什克洛夫斯基到布莱希特,"陌生化"理论发生了由本体论到认识论的诗学流变.作为文学艺术的一种重要创作方法,"陌生化"有着魅力独具的审美诉求.经过陌生化的艺术形象更具艺术张力,更能激发人们的审美热情,让人们在审美感受活动中不断创造驰骋想象的空间, 在审美体验中进行理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14.
在探讨布莱希特的美学思想时,需要将摹仿与表现、写实与写意、体验投入与理性控制等不同层面的问题加以区分.布莱希特的"陌生化"理论及其对"叙述法"的强调奠定了现代表现主义戏剧的基础,但他主张理性控制的"距离说"和强调社会功用的戏剧功能论则与表现主义美学格格不入.布莱希特的"距离说"借鉴自狄德罗等人的理性控制理论,它不能简单地被归结为"表现派","体验论"则不能简单地称为"反表现派".在探讨布莱希特美学思想时,需要防止将布莱希特的戏剧理论简化为"表现派"、"社会行动戏剧"、"回归西方传统"等做法.  相似文献   
15.
布莱希特与中国戏曲有着特殊的因缘关系。他是西方戏剧家中认真解读中国戏剧的第一人。他借鉴和吸收中国戏曲的营养,完善和发展了他的新型戏剧观,这主要表现在他的戏剧理论文章和两部剧作《高加索灰阑记》与《四川好人》中。  相似文献   
16.
本文首先从布莱希特理论的核心范畴"陌生化"理论入手,强调了这一现代戏剧创作手法的独特性和创新性,指出了该理论与亚里士多德戏剧理论的反拨与不同,文章通过梳理布莱希特的陌生化戏剧理论与西方传统戏剧及与中国戏剧的关系,使更多的戏剧研究者们深化对布莱希特独树一帜的戏剧理论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30年代,卢卡契与布莱希特关于现代主义文学有过一场激烈的论争。从表面看,卢卡契在这场论争中属于保守立场,而布莱希特则是竭力为新兴的现代主义文学辩护。这一对峙显然决定了卢卡契与布莱希特之争外在的优劣势分布:卢卡契是守势,而布莱希特是攻势。然则今天回顾这段论争,可以透过两人的论争深入地讨论现代主义文学的根本性问题。从更深的层面出发,卢卡契对现代主义文学的批判不能说都是守旧的美学观念,他的保守当中其实触及到了文学艺术的诸多实质性问题,因此,这场论争也就不是简单地能以保守和创新来界定划分的,他们之间的争论恰好为我们提供了审视现代主义文学乃至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个维度。  相似文献   
18.
梁丹丹 《人文杂志》2008,(2):106-112
布莱希特的"疏离"说在美学层面常常被赋予消极的解释,本文旨在将这一术语还原于其正式提出的跨文化语境,从正面探讨"疏离"的艺术诗性内涵.布莱希特对梅兰芳表演艺术的阐释文本表明,在美学层面,这一诗性艺术形式内在地契合了他的人与艺术相和谐的艺术观,成为他认识与肯定自我美学原则的借镜.  相似文献   
19.
老舍在《茶馆》里进行的“新尝试”,与布莱希特的戏剧观有着很多近似的地方,当然也有明显的不同。《茶馆》具有布莱希特“史诗剧”的叙事特点,但又融入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演剧方法;具有布莱希特“陌生化效果”,但更多的是继承中国传统戏曲的“舞台假定性”;将布莱希特的理性思考运用于剧中,并追求典型化与类型化的融合,从而创造了传统与现代相交融的中国话剧精品。  相似文献   
20.
黄珂维 《南方论刊》2009,(11):39-42
“间离效果”理论是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提出的一个重要观点,根据这一理论,戏剧要避免“共鸣”效应。要给观众留下足够的思考空间,并努力激发观众的批判意识。荒诞派戏剧家们对这一理论进行了继承和发展,荒诞派戏剧通过取消剧情,使人物形象模糊,使语言破碎,让舞台道具“说话”,让其“直喻”,以及采取独特的悲喜剧形式等手法,获得了最大限度的“间离效果”,不但给古老的戏剧艺术注入了新鲜的活力,也给观众带来了非同一般、前所未有的艺术享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