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3篇
民族学   8篇
丛书文集   5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21篇
社会学   11篇
统计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老人天地》2010,(1):40-40
布达拉宫、喜马拉雅山、通晓未来的藏僧、中国制造的“诺亚方舟”起航……为了最大限度开发中国市场,好莱坞大片《2012》这次算是把中国元素用到了极致。可不少中国影迷抱着”去看中国人如何拯救地球”的心态走进影院,结果失望而归。不过片中中国人的戏份不多,却个个令人印象深刻,他们到底是谁呢?  相似文献   
42.
濮存昕来到《文成公主》大型实景剧现场 2014年7月,中国剧协梅花奖艺术团首次走进西藏,开展“西藏行”慰问演出。随团赴藏的著名表演艺术家濮存听,7月12日刚刚抵达拉萨,便不顾连日来奔波演出的辛苦,傍晚,兴致勃勃地来到了位于布达拉宫对岸的慈觉林,观看《文成公主》大型实景剧演出。  相似文献   
43.
布达拉宫建在西藏首府拉萨市西北部的红山之上,红山并不是很大的山,但是在当地信仰藏传佛教的信徒心中,它可与观世音的圣地普陀罗山媲美,因而藏语称之为布达拉(普陀罗的译  相似文献   
44.
余玮 《华人时刊》2009,(8):76-78
这里是中国首次发现保留最完整的山村明清古建筑群,是北京首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有着沉甸甸的历史。《投名状》等多个著名影片场景都来这里取景,这里被称为"京西的布达拉宫"。  相似文献   
45.
石英杰 《当代老年》2014,(10):25-25
自驾车去拉萨,看上去很关却极具挑战,这对年轻人都是一场大考。“我有一颗大心脏,我见到了布达拉宫!”5月25日上午,回到古城保定,聊QQ、玩微信的保定市78岁退休干部赵玉河面对前来迎接的亲友兴奋地欢呼。虽然心脏搭有两个支架,但他在一名助手的帮助下,经过25天的艰苦跋涉,开着自己十几年的老车,穿越9省区胜利完成了长达12000多公里的自我挑战之旅。  相似文献   
46.
本文以凯瑟林娜·赖斯(Kathafina Reiss)的翻译批评理论为基础对布达拉宫门票译文质量进行评估,为提高景点门票的翻译质量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7.
班旦次仁 《中国藏学》2022,(6):35-44+213
根据目前所掌握的史料,公元12世纪左右,藏传佛教萨迦派大德们奠定了西藏古物学的雏形。14—16世纪左右,出现了一批精通不同门类文化的大学者,构建和完善了西藏古物学的理论体系。随着多元文化的融合,西藏古物学的分析对象逐渐扩大到佛像、瓷器、乐器、兵器、丝绸、纸张、茶、马鞍等“外来之物”。在过去几十年里,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这些文本进行了研究,但直至今日,对相关文本的挖掘仍不够深入,研究成果零散,尚不足以体现该传承的重要性,诸多相关问题有待发之覆。文章通过3部布达拉宫馆藏古籍文献,以佛教造像作为考察个案,分析西藏传统文化中对南亚、中亚以及汉地和西藏不同时期佛像的认识。从“地方性知识”的角度,对不同时期和不同材质、地域、风格的佛像进行了分类和描述,希冀对构建西藏本土的“古物学”或“艺术考古学”有所意义。  相似文献   
48.
彭家祠其实是当地彭姓人家的祖祠堂,坐落在清远市英西峰林景区的中部明迳镇(现黄花镇)螺山上,是一个古建筑山寨。它建在一个独立的山上,面向西南,依山而建,东北为险要峭壁。最顶层为彭氏宗祠,它既是一间祠堂,也是一种防御型的军事性占堡,乡间称“寨山古堡”。整个建筑封闭,自成一体,中央的石阶是惟一的通道,共有360级,现在仍有保存完好的墙檐雕刻和古老的窗花。尽管已苔藓斑驳,但磅礴气势仍依稀可见,故又有“小布达拉宫”之美称。  相似文献   
49.
1682年2月25日,精明能干的五世达赖喇嘛,在刚刚建成的布达拉宫与世长辞,然而拉萨街头却一片宁静,既没有举行隆重的追悼大会,祈祷达赖早日转生:又未见打卦降神,寻访灵童的出世方向。西藏地方的一切政教事务,一如既往,仍由藏王桑结嘉措代行处理。连当时驻兵西藏的蒙古族带兵官达赖汗要见五世达赖,也被桑结嘉措以“达赖闭门修炼,居高阁不见人,凡事传达之命以行”的理由骗过。  相似文献   
50.
姚霜 《中国藏学》2023,(1):159-168+219
“普陀山”,旧译“补怛洛迦”(Potalaka),有关的最早记载出自《华严经》,其被视为观音菩萨驻锡地,也是大乘佛教信仰共许的圣地。以此命名的观音道场遍布整个亚洲佛教世界,其中位于中国的浙江普陀山、西藏布达拉宫、承德普陀宗乘庙都是备受尊崇的胜地代表。这些与“普陀”相关的同名朝圣地的建立,与观音信仰的传播息息相关,不仅体现了佛教中国化的历史,更是见证了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往、交流与交融。文章旨在从西藏文化中有关“■”(布达拉)的知识源流出发,梳理藏汉文佛教经典、修行文本、朝圣游记、胜地方志等文献中有关普陀胜地的记载,勾勒藏汉历史上对于普陀胜地的建构、认识与调适的过程,以汉藏佛教比较研究的视角,展现同名胜地文化的共享对于各民族之间精神交流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