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579篇
  免费   283篇
  国内免费   97篇
管理学   759篇
劳动科学   42篇
民族学   226篇
人才学   198篇
人口学   24篇
丛书文集   3430篇
理论方法论   538篇
综合类   7106篇
社会学   603篇
统计学   33篇
  2024年   61篇
  2023年   227篇
  2022年   252篇
  2021年   339篇
  2020年   279篇
  2019年   283篇
  2018年   90篇
  2017年   175篇
  2016年   254篇
  2015年   383篇
  2014年   763篇
  2013年   615篇
  2012年   776篇
  2011年   858篇
  2010年   810篇
  2009年   822篇
  2008年   941篇
  2007年   799篇
  2006年   720篇
  2005年   676篇
  2004年   570篇
  2003年   539篇
  2002年   492篇
  2001年   421篇
  2000年   308篇
  1999年   180篇
  1998年   98篇
  1997年   74篇
  1996年   61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25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本文阐述了独立观与一体观在编制中期财务报告中的有关理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独立观与一体观在中期确认和计量中的比较及其在编制利润表中的差异。  相似文献   
82.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提高师德水平已经成为一项迫切的要求。但是,师德水平的提高不单需要教师个人的努力,更需要社会和学校给予高度重视。本文在理解师德内涵和分析新时期加强师德建设意义的基础上,着重从社会和学校的层面来谈如何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加强师德建设。  相似文献   
83.
党的形势政策观的价值取向,就是我党在分析形势进行政策活动时所指向的一定价值目标的活动过程。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总是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及维护工人阶级的统治地位和阶级利益作为党的基本价值取向,它们同时也是党在分析形势进行政策活动过程中的基本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84.
每个人都同时有着三重生命,即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自然生命指人的肉体生命;社会生命指人的社会存在;精神生命则是对自然生命和社会生命的形上思考,是生命最终的精神皈依。生命观因此就是对人的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这三重生命的观点与看法。“贵身”的自然生命观、“虚静”的社会生命观和“死而不亡”的精神生命观共同构成了老子的生命世界。  相似文献   
85.
如何构建高校生命教育体系,已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该文从调查当前大学生生命观的现状出发,进一步分析了大学生生命观的归因,并以此为基础,对如何构建高校生命教育体系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86.
从女性形象的刻画、性格的塑造、结局的安排上来看,<水浒传>的作者在心理上是鄙视女性的,<水浒传>中描写了大量仇视女性的行为,这种鄙视、丑化甚至仇视女性的态度是偏激和失之偏颇的.  相似文献   
87.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在中国最大的政治生态背景下形成、发展的。在邓小平的视野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中国最大的政治生态,执政党的建设、领导是影响社会政治生态变化的关键因素。如今,中国的政治生态在不断发生着变化,作为执政党的共产党如何把握这种变化,克服变化中潜在的危机呢?邓小平的政治生态观可以给予我们极大的启示。  相似文献   
88.
毛泽东的科学技术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从三个方面系统分析和探讨毛泽东关于科学技术的理论及其实践。其中关于科学技术的特征及其作用的思想是毛泽东的基本科学技术观;关于科学技术的生产力功能的思想是毛泽东科学技术观的核心内容;关于科学技术的方针和政策的思想是毛泽东的科学技术观及其核心内容的具体体现。它们有机地组成了毛泽东关于科学技术的理论及其实践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89.
90.
佛教从诞生之初,即面临着如何妥善处理宗教间的关系的问题.佛陀圆满地处理了种种复杂的关系,对今日的宗教对话仍有启发.本文试图以<维摩诘经>为中心探讨佛教(尤其大乘佛教)在宗教对话中表现出的两大特色:无诤与圆融,并进一步讨论佛教如何基于自身的理论特色在今日的全球宗教对话中发挥独特的作用.文章认为实相(真理)是全体展现,世问存在的一切皆有其合理性,一种宗教只有既认识到自身和他者存在的合理性,才有可能趋近最高的善与实相.任何一种存在都既是作为终极意义上的全体,又是作为现实中的部分存在着,共同构成全体.同时,大乘空观可以理解为是对骄傲与固执,或自我中心主义的一种彻底的治疗.互即互入,这也是诸法平等,心、佛、众生平等的深义所在.这样一种理念--"不二"成为当代宗教对话的重要思想资源.最后,面对现代世俗社会的不舍理现象,如何塑造人生的意义、价值与生活目标,是各传统宗教、文化的主要课题.也正是在这一维度上,各宗教之间的对话才有可实质性的展开,乃至发展出真诚的友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