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2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12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9篇
社会学   4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本文对《老子》中的一些主要概念作了探研和疏解 ,对一些定见提出了自己新的看法。文章指出 ,《老子》所讲的“常道”是指放之四海皆准的规律 ,而非随时而变的百家之道 ;“名”是识别事物之本 ,无物则无名 ,物变则名异 ;“无”、“有”非“道”之特称 ;“玄”是始元之“元” ,而非“玄妙”、“深奥”。  相似文献   
22.
齐善鸿 《管理学报》2009,6(10):1376-1376
道可道,非常道。道衍万物,万物各藏其道。 有非有,无非无。有即有限,俗知为幻而真相隐其后;无即无限,澄虚内观全景方见。故执有则愚,绝意方可近道,弃念遂能感通。敬天地畏鬼神,人心方有德根。  相似文献   
23.
老子著述的《道德经》,在"自然"、"道"、"德"、"为"四大领域中,极其精辟地概括了四对最基本的哲学范畴:"有",是指宇宙"自然"的各类个体;"无",则是指囊括万事万物无数个体的"自然"总体。"可道",只能在一定周期之内,起特殊支配控制作用;"常道",则反复在无数周期的总过程中,反复起普遍支配控制作用。"下德",只能取得微观的、个体的、眼前的、有形的、易于察觉的"利";"上德",则能谋获宏观的、总体的、长远的、无形的、不易察觉的"用"。"有为",是具体做这样或做那样的微观作为;"无为",是抽象谋筹国计民生总体方略的宏观作为。  相似文献   
24.
老子的“无为而治”的思想不是无所作为,而是无为中包含着有为。无为而治首先是指要创造一种良为管理秩序;其次是要求治之于未乱,为之于未有;要做到无为而治,最根本的是要把握“道”的内容。道有“常道”与“非常道”之分,“常”有三解释,“常道”有三种涵义,“非常道”亦有三种规定。理解和把握道,要先确定“常道”,再探讨“非常道”,进而深入于“道”。道就是整体性规律,亦称整体之道,整体之道亦可变之道。对“道”的理解是研究管理思想的向导。  相似文献   
25.
十七年前,在朋友处,偶翻黄瑞云先生《老子本原》初版(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发现一些注释与坊间相异,但其时心不在焉,过眼而已。十四年前,在华东师大图书馆内书店,见到此书二版(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因俗事繁冗,又失之交臂。近日,读完此书修订一版(湖北人民出版社2013年),既惊著者课字细谨、释义精审,更觉其星评文字,似与先贤神交魂与,故能冥契古哲之旨,人幽玄而彰忽微,逗新见而寄情思。  相似文献   
26.
王英 《船山学刊》2019,(5):69-73
因应晚明学术、政治之弊病,蕺山学派在天道人心之'常'与'变'之间存在一定张力,但总体以常贞变。天道有常,即生生,无始无终而有一定的秩序性;人心有常,通过逗出'独体',突出自我主宰性,重未发工夫;治道需有常,士君子作为政治中坚力量,其'独体'作为秉彝,外物不能淫、移、屈,作为直感判断力,能根据实际情境挈矩变通从而具体地适用道德法律原则。作为贯通天道、人道、治道的核心元素,'独体'拒释氏之无常,老氏之反常,晚明俗学霸术及政治现实之机械变诈、反复无常。  相似文献   
27.
朱子人性论是“自然常道”思想基础上强调“当然”的客观道德价值论。戴震对理学的深刻批判同时导致了人们忽视了朱子人性论的自然主义思想基础。朱子通过对天道的体认,揭示出人性的自然之常道。在中国思想中“自然”是一个功能性范畴,表征“自己如此”,“自然而然”。强调朱子人性论的自然常道之基础,并不悖于其贯穿始终的道德价值目的论。朱子以理体代替道体,注重“天理自然之本体”,突出了“性即理”的命题,同时又推出了“性气”范畴,使其人性论未脱离理气框架的二难局面。其理欲观、道心人心之辨及其修身论,都是自然常道基础上的人文道德思想。  相似文献   
28.
李健 《新天地》2011,(12):I0001-I0001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第1章)  相似文献   
29.
要准确把握现代儒学的历史使命和发展趋势,须坚持从一种更全面的文明论视域出发,不仅承认多种文明同时共存,而且承认各大文明自成一体,各有相对普遍和独立的"文明之道"以及作为灵魂与核心的"常道"。长期以来人们将提倡"常道"与"思想自由"简单对立起来,这在学理和事实上其实都站不住脚。现代儒学的历史使命就是为建立现代中华文明的"常道"做出贡献,它在百余年来的探索过程中已开掘出"技/学"、"政/教"、"理/道"、"礼/俗"四大层面的内容。现代儒学要完成其历史使命,须围绕这些层面展开,真正实现儒学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