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421篇 |
免费 | 209篇 |
国内免费 | 70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172篇 |
劳动科学 | 3篇 |
民族学 | 113篇 |
人才学 | 37篇 |
丛书文集 | 1978篇 |
理论方法论 | 271篇 |
综合类 | 3813篇 |
社会学 | 309篇 |
统计学 | 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3篇 |
2023年 | 251篇 |
2022年 | 220篇 |
2021年 | 275篇 |
2020年 | 197篇 |
2019年 | 241篇 |
2018年 | 100篇 |
2017年 | 128篇 |
2016年 | 147篇 |
2015年 | 290篇 |
2014年 | 407篇 |
2013年 | 355篇 |
2012年 | 413篇 |
2011年 | 428篇 |
2010年 | 452篇 |
2009年 | 386篇 |
2008年 | 450篇 |
2007年 | 390篇 |
2006年 | 296篇 |
2005年 | 276篇 |
2004年 | 231篇 |
2003年 | 187篇 |
2002年 | 161篇 |
2001年 | 143篇 |
2000年 | 94篇 |
1999年 | 50篇 |
1998年 | 29篇 |
1997年 | 17篇 |
1996年 | 9篇 |
1995年 | 3篇 |
1994年 | 3篇 |
1993年 | 6篇 |
1992年 | 1篇 |
199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7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夏德勇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4)
八十年代以来的中国小说理论研究是从小说美学研究起步的 ,但基本上处于拓荒阶段。而此时的小说创作理论却获得了相当丰硕的成果 ,而相关的论著却大多仍停留于感性经验的层次 ,缺乏深入的理性思考 ,因而没有形成科学而系统的小说理论体系。这种局面的改变是在八十年代中后期 ,此时期以来 ,小说理论的突出特点在于向小说艺术本体回归 ,人们的注意力从小说的外部研究进入内部研究 ,理论话语多元化。 相似文献
92.
媒介话语的跨文化传播是当今世界全球化语境下国家之间、民族之间、文化之间交往的重要方式与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仅局限于信息传递、新闻资讯的往来,更是情感交流、文化交往、文明交换的重要途径,是一个意义共享的过程。对媒介话语跨文化传播过程中凸显出来的"间性"问题加以理论思考,从文化间性、主体间性、文本间性的角度可审视媒介话语跨文化传播实现意义的过程。 相似文献
93.
1920年代以来,基于对中国社会变革性质的不同认识,国内各派别或团体纷纷探索不同的变革道路。其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农村从事土地革命,以晏阳初为代表的平民教育派则以"四大教育"为主要方式推行乡村改良。 相似文献
94.
通识教育价值取向古今流变的主轴是价值观念的形塑.从萌芽时期个人与社会对垒的自由教育,衍变为现代化以来基础与专业权衡的通识教育,迈向以民族文化认同和社会核心价值融入的公民教育,无不伴随着教育改革浪潮的脉搏变奏.审视当下,把握未来.怀揣理想的当代大学,通识教育价值实现体现在建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认同,培养具有善良公民秉性的平民精英. 相似文献
95.
女性文学在从小说到电影中,性别视角的转换导致女性主体性下滑和性别话语的差异。女作家从女性视角叙事,作品呈现出鲜明的女性性别话语;男导演从男性视角出发,剔除原著的女性主义倾向,彰显男性中心意识、美化男性形象。这种现象是普遍的。两性应该在平等对视的空间里交流对话。 相似文献
96.
在传统社会里,儒学不仅是士大夫安身立命的学问,而且是平民追求人生意义的依据。平民将儒学的义理价值转化为生活日用,构成平民儒学。这一点在明代中晚期的泰州学派那里得到了全面展示。而在当代中国,社会成员从传统的"四民"到社会主义公民的身份转变,儒学赖以生存的土壤已经发生变化。因此,构建现代平民儒学就成为一项紧迫的理论任务。究其实质而言,现代平民儒学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野下儒学理论转向的产物。 相似文献
97.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90-103
20世纪30年代,国共两党在文艺领域进行了一场意识形态大决战,双方在文艺政策、文艺组织、文艺战术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精神较量。中共善于捕捉政治时机,把握大的方向和原则,在文艺政策、文艺组织、文艺战术等方面主动出击;国民党在文艺政策、文艺组织、文艺战术等各个方面被动应对,疲于应付。执政的国民党败得一塌糊涂,在野的共产党取得全面胜利。共产党的取胜之道在于其重视意识形态领导权,政策先进、组织严密、战术灵活,且其成员工作尽心竭力。国民党的失败则有多种因素:意识形态当改未改,精神维稳缺乏根基;国府公职人员不学无术,人浮于事,共产学说有禁不止;政客、文阀、学阀把持官方文坛,难以产生具有说服力的思想,难以和左翼理论界抗衡。 相似文献
98.
陈方竞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1(1):6-10,33
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 ,仅仅重视对史料的感受是不够的 ,还需要通过我们对史料的理性思辨和理论概括 ,才能使文学史感受转化为文学史话语。体现研究者这种感性和理性能力的“研究框架”的确立 ,是文学史感受转化为文学史话语的重要中间环节。 相似文献
99.
《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
"日常叙事"主题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的生活化取向,在将日常观念与个体价值立场及生命意识全面开启的同时,也让文学对现实的理解和感悟进一步贴近当下。但其中叙事与日常生活距离的消失、精神视野的萎缩及艺术创新的停滞也因此成为"日常叙事"难以摆脱的审美困境。从话语主题、叙事伦理及文本构建等角度来透视转型期作家认同与文学观念的互动和深刻变迁,对于提高文学审美品格、建立较为成熟的日常叙事伦理有着不可忽视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00.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40-47
21世纪初,以早期研究为前提,以大众传媒的迅猛发展为背景,地区形象研究呈现出跨学科态势,出现了品牌、修辞、媒介和话语等四种研究进路。每种进路都从理论基础、实证研究等方面为地区形象研究做出了贡献,但由于理论基础的框架效应和研究团队规模的限制,各种进路在理论和研究方法方面都没有充分对接早期研究者所提出的任务。因此,各研究团队和个体应相互沟通、交流和学习,致力于探索地区形象研究领域新的议题、视角和方法,寻求营销学、语言学、传播学等学科之间交叉、整合与融合的途径,全方位扫描并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