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67篇
  免费   123篇
  国内免费   7篇
管理学   228篇
劳动科学   43篇
民族学   42篇
人才学   44篇
人口学   96篇
丛书文集   1029篇
理论方法论   248篇
综合类   1534篇
社会学   254篇
统计学   79篇
  2024年   22篇
  2023年   71篇
  2022年   48篇
  2021年   62篇
  2020年   82篇
  2019年   61篇
  2018年   42篇
  2017年   70篇
  2016年   95篇
  2015年   109篇
  2014年   231篇
  2013年   197篇
  2012年   216篇
  2011年   271篇
  2010年   254篇
  2009年   266篇
  2008年   302篇
  2007年   272篇
  2006年   202篇
  2005年   147篇
  2004年   148篇
  2003年   113篇
  2002年   94篇
  2001年   84篇
  2000年   51篇
  1999年   33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43 毫秒
51.
差别原则是理解罗尔斯正义理论的核心与关键,是罗尔斯对弱势群体公共关怀的典型写照,也是现代福利国家应提供更高社会福利的学理上的依据。这一原则要求,财富和收入的不平等分配必须有利于最不利者的利益。但是,差别原则以承认社会结构的等级性为前提,忽视个人责任与个人选择,弱化个人基本“善”对分配的影响,并将天赋看作公共资产作为达成差别原则的必要环节,这会引发新的不平等。因此,差别原则在关注社会平等的同时也会引发新的不平等,这对当代中国的启示意义是双重的。  相似文献   
52.
高守国 《领导文萃》2014,(9):106-109
正问题277:改革开放以来,Z省非公有制经济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在支撑增长、促进创新、扩大就业、增加税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截至2013年底,Z省非公有制企业超过71万户,注册资金2万亿元;非公有制经济对GDP的贡献率已超过70%,地方财政收入中来自非公有制经济创造的税收已达73%。党的十八届三中  相似文献   
53.
平等是一个非常复杂和抽象的范畴,西方法学对平等理论的热爱和追逐从未停止过,从古典自然法学追求的抽象的平等的政治理想,到新自然法学对平等的制度设计的现实关怀,平等理论随着自然法学的发展实现了其自身的嬗变,这种改变也是时代的要求、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54.
从托克维尔的分析框架出发,可以分析出国家在集体消费制度安排背后的价值偏好的演变及其规律;从国家的福利承诺水平与国家财力资源匹配与否的角度,可以看出国家在不同时期采纳不同的福利制度的原因及后果。建国以来,中国在城镇的福利制度安排上,经历了从"资源失配"到"福利失配"的转变。这一转变显示了国家价值偏好的转变。这一价值偏好的转变既与国家的合法性类型的变化有关,也与国家兑现承诺的资源多寡有关。  相似文献   
55.
<正>公平既是领导的职业道德,同时更是其工作的现实诉求。因为一旦下属感觉到不公平,就会满腔怨气与牢骚,无法安心工作,严重的甚至会在不公平感的驱使下进行破坏与报复。因此,为了公平起见,领导在工作时要避免将个人的偏好带进去,要同等甚至完全均等地对待每位下属。就像有些领导说的那样:"下属都希望  相似文献   
56.
健康有效的农村金融是城乡要素平等交换的基础。本文分析城乡要素平等交换与农村金融的相关性,以及温州城乡间资本输入出输出的不平等交换现状及基原因,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57.
58.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视阈中研究政治平等问题,它体现的是个人与国家、国家与社会之间关系的问题,关乎社会制度的原则、理念和价值。从政治哲学的研究角度,深入剖析以核心价值观为表征的当代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中政治平等的内涵,既表现了人类的政治实践,又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在当代中国实践中的运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实践中,政治平等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环节,其实践体现了核心价值观的根本要求。  相似文献   
59.
社会组织是促进平等就业的建设性力量,其法律主体资格的缺失会阻碍社会组织协助促进平等就业。为此,需要从中央立法与地方立法两个层面,全面梳理社会组织在促进平等就业中的法律主体资格的确立与发展过程,总结现行立法对社会组织的主体资格获取、主体范围界定等方面的制度支持与不足,并以此为基础提出赋予社会组织促进平等就业的法律主体资格的建议,为构建政社协同、多元一体的平等就业促进主体体系提供有效的制度支撑。  相似文献   
6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