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37篇
  免费   63篇
  国内免费   12篇
管理学   109篇
劳动科学   31篇
民族学   349篇
人才学   63篇
人口学   23篇
丛书文集   324篇
理论方法论   114篇
综合类   1007篇
社会学   235篇
统计学   57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59篇
  2022年   44篇
  2021年   72篇
  2020年   53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47篇
  2016年   83篇
  2015年   68篇
  2014年   136篇
  2013年   162篇
  2012年   230篇
  2011年   200篇
  2010年   201篇
  2009年   221篇
  2008年   207篇
  2007年   135篇
  2006年   94篇
  2005年   65篇
  2004年   54篇
  2003年   40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英雄被巨鱼吞噬后脱险的主题具有普世性,它保留着成年礼的痕迹。英雄离去-历险-回归的主题群与分离-阈限-聚合的通过仪式的过程相对应。成年礼是最重要的通过仪式之一。而在《海华沙之歌》的"海华沙捕鱼"这一叙事片段中,不仅出现了离去-历险-回归的主题群,而且重点叙述了海华沙被大鲟吞噬后脱险的经历。从这两个方面可以肯定,这一叙事片段保留了成年礼的痕迹。海华沙捕鱼的故事由朗费罗创造性地重构印第安神话传说中麦尼博兹霍捕鱼的故事而来,该故事所携带的仪式因子依然留存在重构后的故事中,这说明神话传说与宗教仪式之间的联系是根深蒂固的。  相似文献   
62.
回族妇女对疾病类别有着特定的分类,包括医学疾病与超自然病因引起的疾病。医学疾病需要药片、针剂治疗,超自然病因引起的疾病的治疗则与之不同。患病妇女处于世俗世界,超自然病因则深处神圣世界。作为世俗世界普通个体的患病妇女无法与神圣世界直接交通。她们需要特殊人物作为中介提供帮助。以特殊人物为中介点,形成了三个场景,分别是民间、宗教和家庭场景。在这三个场景中,中介人物将采取一系列的仪式为患病妇女进行治疗。从田野调查资料上来看,民间、宗教和家庭场景仪式具有一定的功效。这些场景仪式能直指患病妇女的内心,调动她们体内自我康复的能力。  相似文献   
63.
在桂西南壮族乡村地区,基层群众的主体作用、传统文化的助推力量、内生动力的辅助功能,共同形塑着以法治、自治、德治相结合的多元共治的乡村治理结构。壮族仪式传统以其深受中华传统文化浸染的重要节庆为节点,呈递出时空关联下的地方文化诉求表达,展示了乡村社会治理中仪式传统的社会功能。同时,传统仪式文化在形塑壮族群众生活模式和价值观念的同时,强化了壮族村屯共同体意识。在"三治合一"的乡村治理结构中,地方特色的主体性、内生性、传统性发挥着重要作用。乡村社会治理需充分考虑少数民族地方仪式传统阐释的集体目标和情感归属,关注更具现代意义的具有内生性秩序规范的乡村治理内涵。  相似文献   
64.
仪式感的生成是仪式通过其自身存在的结构、运行机制以及运行逻辑发挥的文化功能。人们通过实践活动形成了包括过渡结构、符号秩序和互动结构在内的仪式结构系统。人们通过在仪式的结构系统中的感性对象性活动实现了抽象文化的具象化。在此基础上,仪式的惯习、规训与惩罚、臣服与资质的运行机制推动着运行结构发挥着文化功能,而贯穿仪式发挥文化功能始终的是感性经验、生活和关系再生产的运行逻辑,这种运行逻辑也构成了人们仪式实践的思维图示。  相似文献   
65.
"领羊"是存在于甘肃汉藏边界地带的一种祖先祭祀仪式,现主要分布于甘肃兰州、定西、天水、庆阳等地的汉族农村,而与"领羊"类似的祭祀仪式也散见于甘南迭部和宗曲流域的湟中等藏区的山神祭祀仪式中。"领羊"祖先祭祀仪式的关键方式是用水或酒在献祭用的羊身上擦拭使其颤栗,羊颤栗的动作被视作亡魂接受献祭。本文借用英国人类学家维克多·特纳(Victor Witter Turner)在研究非洲等地宗教仪式和欧洲的朝圣仪式时反复提到的"阈限"或"临界"(liminal)概念和范式.对"领羊"仪式进行了解读。文中所列举的仪式细节来自本文作者之一于2010年夏季在兰州秦川镇和定西安定区的实地观察资料。通过"交融"或"共睦状"(Communitas)的视角考察人们在"领羊"仪式过程中地位的变化和家庭矛盾的解决,分析人们如何在仪式的神圣性帮助下维护家庭关系。可以看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积攒的矛盾会在仪式过程集中反映出来,经过交融或共睦状态促成问题的解决,从而实现社会结构的固化。  相似文献   
66.
本文探讨了唐代道教斋醮的实况,认为唐代道教为履行国家祭祀的职能,促进了斋醮科仪格式的修订。道教斋法醮仪结构趋于完备,标志着道教已发展为成熟的国家宗教。丰富完备的科仪格式,规模宏大的斋醮法会,是唐代道教文化进入极盛时期的象征。  相似文献   
67.
诸多的传说表达出一个被普遍认同的道理:理想境界的获得需要经历千难万险。唐代《杜子春》的故事表明从世俗世界进入神圣世界的艰难。值得研究的是在古代中国宗教中,从世俗到神圣需要经历什么样的考验。《真诰》中有不少关于信仰考验的故事。在早期道教的自我精神历练中,的确有相当艰苦的方式。从魏晋到唐代,道教中类似的故事在不断流传。这种故事未必皆是编造,亦当有受验者的幻觉。七世纪后,这些考验仪式被历史淡忘,成了文学传说中的故事。这种表达忠诚的技术和方法在主流社会消失,转入边缘和民间  相似文献   
68.
清王朝蒙古各札萨克旗均在春节期间举行一年一度的札萨克印的封启活动,这是清王朝政治一体的一个细节,这一活动不仅彰显了官印在王朝政治生活中的重要性,也可以说是推动王朝政治认同的重要政治仪式之一。  相似文献   
69.
社火是我国北方春节期间的一项传统民俗活动。以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山区彭阳县的社火表演仪式为例,利用地方志材料和田野调查材料,描述并分析了当地的社火组织、表演仪式以及其中所反映的民俗心理。  相似文献   
70.
布依戏是布依族民族民间的特色戏剧,其存在不仅与布依族的民歌、舞蹈、民间文学及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而且也与布依族的民族民间信仰密切联系,因此可以说布依戏是多元文化的结晶。本文以“过渡仪式理论”分析布依戏神圣空间的构建,以及神圣空间与世俗空间的转换、沟通,从而实现布依戏的神性和世俗性的意义。在这样的过程中,布依戏不仅仅是戏剧艺术,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布依族精神文化的载体,并且在布依戏中通过一系列的仪式构建的神圣空间来传递布依族文化的精神内涵。所以布依戏是一个娱人娱神的戏剧,这也是它有别于传统中国戏剧的重要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