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57篇
  免费   315篇
  国内免费   55篇
管理学   469篇
劳动科学   31篇
民族学   188篇
人才学   102篇
人口学   5篇
丛书文集   2869篇
理论方法论   431篇
综合类   5588篇
社会学   555篇
统计学   89篇
  2024年   56篇
  2023年   247篇
  2022年   227篇
  2021年   322篇
  2020年   278篇
  2019年   257篇
  2018年   96篇
  2017年   168篇
  2016年   260篇
  2015年   454篇
  2014年   808篇
  2013年   537篇
  2012年   598篇
  2011年   645篇
  2010年   656篇
  2009年   616篇
  2008年   741篇
  2007年   585篇
  2006年   492篇
  2005年   414篇
  2004年   375篇
  2003年   287篇
  2002年   262篇
  2001年   265篇
  2000年   190篇
  1999年   114篇
  1998年   84篇
  1997年   88篇
  1996年   46篇
  1995年   54篇
  1994年   29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35年   1篇
  193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991.
陈刚 《江汉论坛》2005,40(6):45-49
本文首先从思想史角度梳理以人为本思想的三种形态,进而指出马克思人本学的出发点是现实的人,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价值观的根本原则,但它不单纯是理论,同时还是实践的原则,并与科学观点融合在一起。当前之所以强调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乃是因为与之相悖的物本思想泛滥。本文分析了当代物本主义的表现、根源与危害,进而从三个层面揭示以人为本与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并指出对市场经济要扬其利而避其弊。  相似文献   
992.
关于国民性之"在"的追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西方国民性研究的根本缺陷,是缺失对国民性之“在”的形而上追问。国民性之“在”是本体论问题,它关注国民性的存在一般,而不是某种特殊的国民性之有无。这个问题的内涵有两个方面:其一,国民性是否存在?其二,如何确证国民性的存在?国民性是民族文化的主体存在方式,它表征着民族文化的特殊性。民族和民族文化的客观性和特殊性,就是国民性之“在”的本体根据。国民性不是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或者是“把许多个人纯粹自然地联系起来的普遍性”,而是由一个民族的文化的特殊性所决定的。正是民族文化特殊性的人格表征,赋予了国民性以普遍性的规定。国民性(或民族性),是由这个民族的全体成员在共同创造民族文化中被一同创造出来的,是世代积淀和不断内化、传承、嬗变的产物。因此,国民性不是类概念,而是集合概念;不是量的概念,而是质的概念,尽管它通常总是与多数人联系在一起。决定一种人格是否代表国民性,从根本上讲,不取决于它被多少人拥有,而取决于这种人格能否满足既定文化对人的内在要求,取决于这种人格是否表征了文化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993.
吴澄在思想史上处于从朱熹到王阳明的中间位置,其“格外之物,致内之知”的格物致知说,貌似阳明而实承晦庵。吴澄鄙薄记诵之学,但并不因此主张摈弃闻见,一意反求诸心。对于格外之物如何能致内之知的问题,吴澄借助于朱熹的理一分殊、天人合一的观念予以疏通。虽然物理与伦理相通,但读书讲学与伦理的关系则更为直接,吴澄由此而强调读书是学者入门工夫。  相似文献   
994.
"虚拟财产"的物权保护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物权客体对有体物的突破,反映了现代知识经济条件下物权客体扩大化的趋势,在“虚拟经济”支配“实物经济”的新经济时代,物权客体有进一步扩大化的趋势。近来,网络设计、运营和使用过程中所产生的“虚拟财产权”纠纷及诉讼的出现已凸显了这一必要性。笔者正是从这些纠纷所产生的法律问题入手,对物权客体的范畴进行了由传统到现代的剖析和拓展,论证了“虚拟财产”的“物”性(财产性)和对其进行物权保护的必要性,最后,在此基础上对“虚拟财产”法律保护制度的建构提出了若干设想。  相似文献   
995.
丁为祥 《文史哲》2007,(6):114-121
在中国哲学中,告子一直以"生之谓性"著称于世。这一观点,一方面依赖其逆向溯源的探索路径,另一方面则是主客对待的认知方式作用的结果。在这一基础上,"生之谓性"与"食色,性也"也就成为一种必然的结论。孟子则始终坚持超越的维度,并以主体体认的方式把握人性——此分歧、争论之所以形成。在中国人性论的发展史中,虽然历代儒家都以继承孔孟自居,实际却主要继承了告子的观点;而由"生之谓性"所表现的真、善两属以及其无善无恶而又可善可恶的人性发展观所蕴含的善之根源究竟何在的问题,就是告子"生之谓性"给我们所提出的最深刻也最有意义的哲学问题。  相似文献   
996.
李陵之祸对司马迁的正负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洪生 《江淮论坛》2003,(2):131-134
李陵之祸象一次手术,使司马迁突破了儒家思想的陕隘性;它改面了<史记>的原貌,并最终使司马迁自杀.  相似文献   
997.
陆机为太康之英的评价本出自钟嵘的《诗品》,但是有不少后来的论者不同意此说,或认为潘岳胜于陆机,或认为左思胜于陆机,总之,太康之英的桂冠不该属于陆机。这场学术公案已历千年而至今未决,近年竟有人著文要把太康之英的桂冠冠给左思。笔者认为,其实,不管是从人格魅力、文学创作、文学理论还是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来看,太康之英的桂冠非陆机莫属,钟嵘对陆机的评价实为千古定评。  相似文献   
998.
康德的自然目的论及其神学定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然目的论把自然界视作有目的的存在 ,而不是如机械唯物主义仅把自然视作服从机械因果律的机器。哲学家对自然目的论误用的结果就是使自然目的论成为论证有神论的工具。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 ,对自然目的论作了全新的解释 ,并对历史上形形色色的目的论 ,及自然目的论的衍生物即有神论作了批判。康德也并非反对有神论 ,他指出自然目的论只是理解自然界的一种主观方式 ,自然目的论只能作神学的预备 ,它虽能指点出一神体的概念 ,但神体概念只有在道德实践领域才有其客观实在性。  相似文献   
999.
组织文化无论其价值和意义的体现还是其功能与作用的发挥,都源自于内在之力。组织文化的内在之力就是导向力、激励力、约束力、凝聚力、协调力、同化力、辐射力和创新力。  相似文献   
1000.
美之深邃,是审美中达到美的极致的暗中动力,它渗透在个人、时代、文化、宇宙之美中,主要与宇宙的深邃相连,但不是各文化建立起来的宇宙观念,而是既与宇宙观念相连又与之有所不同的东西。理解了美之深邃,方能理解审美中的一些最重要的现象,如灵感和创新,才能进入美学新的深度中去。特别是关注到美的深邃中出人意外和人不可控的一面,对于美的历史上的产生时刻、美在历史中的变革时刻以及美对于宇宙人生的深邃意义,都会有更深的体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