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1篇
民族学   2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12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17篇
社会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山寨文化是一种在山寨产品影响下产生的、主要基于网络媒体的、大众化的、非主流的、具有嘲谑和创新性质的流行文化形态,它具有巴赫金所言的狂欢化性质。因此,山寨文化的出现乃是网络语境下中国人狂欢精神的复苏与回归。这种复苏与回归,具有令国人狂欢精神不致因长期压抑而被扭曲异化,为官方与民间、主流与非主流文化之间提供一种对话方式,打破庙堂语境下的“一言堂”话语模式,促进社会文化和文化创新主体的多元化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2.
叙事诗是我国古代诗歌一个有机的构成部分.我国古典叙事诗的创作从先秦时期产生,<诗经>之中保存下了我国最早的叙事诗文学文本,两汉乐府则是古典叙事诗创作形成的第一次高峰.文章结合<诗经>与"汉乐府"进行探讨,以期展现我国古典叙事诗在发展初期的创作特征.  相似文献   
23.
王玉 《东岳论丛》2014,(2):172-176
中国表演艺术自其诞生之日起,便存有雅化与俗化两条界限分明又相互交叉的发展主线。两者在中国表演艺术的具体实践中又大致呈现为庙堂演艺和民间演艺的分野,这也构成了今日演艺事业与演艺产业双重格局的逻辑起点。历史经验表明:演艺事业与演艺产业协同发展的双重格局是中国表演艺术发展的未来取向;加强演艺事业与演艺产业的互动交融是中国表演艺术发展的现实路径;外来艺术是中国表演艺术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表演艺术发展的文化给养。  相似文献   
24.
在互联网上写博客(Blog,即网络日志),如今成了非常流行之事。各界人士纷纷“开博”,甚至连居庙堂之高的官员们也不甘寂寞,竞相投入这彰显个性、全民狂欢的博客江湖之中:局长开博了,厅长开博了,部长开博了……不过,最火的还要数河北省公安厅新闻中心开办的“中国第一公安博客”,也号称是中国第一家政府机关博客。是作秀,还是创新?一时间众说纷纭。  相似文献   
25.
《檀香刑》是一部在当代文坛引起很大争议的小说,诸多评论家有过见仁见智的各种阐释。本文只选择钱丁这个人物为观照对象,探究他因角色冲突带来的两难生存处境,审视他延宕生存选择的自欺策略,解析严酷的刑术政治环境下,他无从逃避的生存悲剧,同时希望藉此达成对庙堂知识分子这一文化类群整体的生存反思。  相似文献   
26.
中国文学精神向近现代的转变,滥觞于唐宋,激变于元代,成就于明清.这是基于中国文学自身演变的主体因素而得出的结论.首先,作为中国文学的创作主体,也就是传统的士大夫审美趣尚双重性的形成,为文学创作精神向近现代转化提供了主观动因;其次,新兴的文学消费主体的涌现,特别是城市市民阶层的不断壮大,决定了中国文学近现代化的审美价值取向;再次,文学主体的生活形态对文学的传播方式的影响决定着文学话语的转变;最后,是影响文学活动的环境,也就是当时的社会思潮和社会风尚,规定了中国文学精神向近现代化转变的基本范式.  相似文献   
27.
从生态伦理学的角度出发,以一个全新的角度重新审视我国古典园林,研究古代庙堂园林的无思而为的原始生态伦理观,江湖园林的退让式生态伦理观,以及古典园林伦理观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28.
中国传统化所确立的“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期许,决定了人学士社会化,政治化的人生,这样的人生与庙堂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三国演义》正是这种庙堂化的集中展示,小说将其旋转在以历史为经,以山林隐士地视角为纬的时空坐标上反复参照,揭示了这种庙堂化与社会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对其崇高意义进行了消解和颠覆,小说的价值也在这一意义上得到升华。  相似文献   
29.
《无风之树》无论是对人性的挖掘与表现,还是对生命现象的体悟与思考,或就艺术表现技巧而言,都堪称精品.而其中叙事人称的设置尤其引人注目,小说采用了两种叙事人称的交替第一人称(我)与第三人称(他),从而形成了两种叙事形态."我"承担了十二个人物角色,"他"承担了一个人物角色,而十二个第一人称(我)与一个第三人称(他)又处处显示出"触目惊心"的对立.在中国当代小说中,类似李锐这样设置如此众多叙述者的文本是极为罕见的,李锐以自己这种个性化的书写方式使得《无风之树》在当代文坛上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30.
周人克商作乐,建立了完备的典乐政治制度,天子以及邦国贵族经常因内政外交事务在宗庙、朝堂举行典乐活动,政治主宰通过乐官体系对典乐活动进行全面执掌,经过严格培训的乐官充分发挥音乐与诗歌的艺术象征特质,通过歌奏舞统合的一整套既定的乐诗环节传达暗示丰富固定的政治意蕴,庙堂典乐仪式的艺术象征成为乐诗的主要艺术表现形式,密切关系到周代诗学观念的成熟,对中国文学思想的充实产生了颇为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