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5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6篇
管理学   24篇
民族学   9篇
人才学   12篇
丛书文集   316篇
理论方法论   39篇
综合类   571篇
社会学   28篇
统计学   1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51篇
  2013年   40篇
  2012年   68篇
  2011年   69篇
  2010年   89篇
  2009年   69篇
  2008年   56篇
  2007年   67篇
  2006年   58篇
  2005年   65篇
  2004年   51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32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房锐 《唐都学刊》2005,21(5):1-4
科举题材是五代笔记小说《北梦琐言》的一个重要内容。作者孙光宪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晚唐社会各界对进士科的重视,对应试举子的出身阶层、区域分布等均有所描述,为后人研究唐代科举制度提供了不少有价值的史料。  相似文献   
82.
法国社会学大师皮埃尔@布迪厄在其社会科学研究中运用的"文化资本"一词很有启发意义,借用"文化资本"概念来分析中国的传统文化资本在近代的陨落,有益于对中国近代社会演变的理解,洋务派的新型人才观及其取才实践对传统文化资本形成了第一次强烈冲击,是中国传统文化资本陨落的初始阶段.  相似文献   
83.
桑兵 《学术研究》2012,(3):81-96
晚清历经半个世纪的科举与西学之争以及中西学校(堂)之争,说到底都是中西学问之争,所争即新旧学问的优劣消长.既然科举制始终无法安顿西学,纳科举于学堂,以学堂兼容中学就成为另外为数不多的可能选择.而由此形成的新学,实际上是西学以及以西学为表现形式的东学战胜中学并进而整合中学的产物.这种不是同化外来文化,而是被外来文化所同化的情形,在中国历史上相当罕见.其结果,一方面推动中国进入欧洲中心笼罩的世界,一方面造成中国文化形似而实不同的断裂,被肢解的中学失去道德伦理的作用,用西式的观念看待中国的社会历史文化,难免误读错解,使得中国文化之于人类前途的重要选项价值无从显现.超越以变化为进化、以现在为现代的观念,重新检讨清季教育变革的因缘得失,成为连接历史与现实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84.
金朝以律赋取士,律赋大行于世,佳作颇多,但作为科场之文,弊端不一而足。有识之士振而起之,南渡以后古学兴起,古赋渐盛。由于末期兵乱、文人不喜刊刻文集、律赋弊端等原因,金朝现存赋作很少。金朝前期献赋之风较盛,赋题与当时君主的活动或时政相联系,科举赋则反映了金朝崇尚武功,并向往汉族文治,欲一统天下的情况。中期科举赋在海陵正隆二年之前日趋揣摩逢迎,此后走向规范化,从五经、三史正文内出题。文人赋则或说理记事,或咏物抒情,律、古兼工,成就较高。前中期还出现了佛教赋、医学赋、相学赋,反映了律赋向非文学领域的渗透。  相似文献   
85.
近代日本的科举评价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历程.最初,日本知识分子对科举制度大加赞美,希望借其树立起日本近代的官僚制度;继而通过实地考察认识到它的落后性而采取了批判的态度;最后则是将它还原为中国的本质性的存在,针对中国文明本身提出了深刻的质疑与批评.在近代日本科举评价的转变过程中,东西文明二元论框架下的西方话语霸权以及日本谋求自身文化建构的主体意识,产生了最为深刻的影响.当前,我们应当站在全球化历史学的、多元主义文明观的视角,给科举制度以合理而公正的评价.  相似文献   
86.
明清时期的科举是中国科举史上的成熟期与鼎盛期,但又是它的衰落期与终结期,对其进行分期是研究的基础工作。但学界尚未对明清科举进行过分期研究。根据明清科举发展历程所表现出来的特点与阶段性,可以将其分为:探索期、发展期、繁荣期、衰落与终结期,总结每个时期的特点,厘清科举史发展的轨迹。  相似文献   
87.
朱元璋在建国初期惟恐下情不能及时上达,在明初察言司的基础上设置了通政使司。通政使司作为皇帝的喉舌之司,利用其特殊的职能和地位,充分发挥了疏通政渠和制衡分权的有利作用。随着明代政治的不断变化,使其因为多种原因导致其被废除。  相似文献   
88.
历史琐闻笔记自唐代起逐渐得到了发展,但往往囿于政局野史、鬼怪灵异。在北宋特殊的社会文化条件下,历史琐闻笔记的题材得到了极大的扩展,记载也更加丰富多彩,贴近士人的生活。对文学家的记载更为全面细腻,对科举制度给予了极大关注,对风土人情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体现了北宋一代士人的崭新面貌。  相似文献   
89.
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被迫与西方列强签订了许多不平等条约,从此失去独立地位。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宣布自动废除在华不平等条约。究其原因,作者认为美国此举并非出自于对中国的人道主义的同情和帮助,而是美国自身利益所驱使:一是为换取中国在亚洲战场牵制日军;二是为与日本争夺在外交上的主动权;三是为削弱英国在华势力;四是为树立美国新形象,以便战后实现世界霸主地位。  相似文献   
90.
科举停废后,私塾、塾师的状况如何,目前研究不足。有人认为塾师已成失语者,是乡村社会的弱势群体。揆诸史实,并非如此。在清末到民国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乡村的教育“权势”是由塾师而不是由教员所掌握,以学校教育为代表的国民教育并没有得到基层民众的普遍信服。这一研究表明,理论建构需要建立在合理的史实基础之上,否则难免放大失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