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3篇
  免费   9篇
管理学   18篇
民族学   4篇
人才学   5篇
丛书文集   140篇
理论方法论   24篇
综合类   185篇
社会学   5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41.
本文以乐府体、艳体、杂体三类爱情诗为主要线索,完整地描述了唐宋之际爱情诗的演变轨迹,并尝试对其时代根源作出阐释。通过梳理,笔者以为,晚唐爱情诗重表象、重心理,浓墨重彩地描写情人;而北宋爱情诗则轻描淡写地叙述轶事,并且把情思都托付给了爱情词。爱情诗演变的根本原因是士人的官僚化,而直接原因则是诗词分工的定型。  相似文献   
142.
明清之际三种人性论与中国伦理学的现代转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之际有三种人性论——以李贽、顾炎武为代表的基于自然人性论基础上的“人必有私”论,以王夫之为代表的“继善成性”、“习与性成”与“性日生日成”的辩证、发展的人性论,以颜元、戴震等为代表的“气质之性一元”论。这三种人性论为中国传统伦理学的现代转向奠定了理论基础。这种新伦理学的基本精神是:一切伦理原则必须奠基在人的感性生活基础之上,只有通过符合人性的伦理的规范与引导,人性的完满与光辉才能展示出来。  相似文献   
143.
贺信     
《徽州社会科学》2005,(8):13-14
黄山市昔称徽州,从北宋至现代有800多年,保持“一府六县”的建制基本上未变,面积约1万平方公里,人口逐渐增至150万左右。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出现了博大精深的徽文化,孕育、造就了在明清之际称雄了300余年的徽商,从而使徽州成为全国屈指可数的风光旖旎、富庶文明之区。世世代代的徽州人,莫不以此为荣。  相似文献   
144.
"正统观"是中国文化史的核心命题之一,"正统"说自产生以来,争辩之声便哓哓不止,尤其是处夷狄交侵、亡国易鼎之际。清初基于华夷之辨的"正统观",整体呈现如下趋向:清廷以夷变夏的高压政策之下,遗民极力捍卫汉文化为核心的华夏正统;清廷施行怀柔政策,华夷文化思想观念逐渐走向融合;随着清廷统治日久,基于华夷之辨的正统论逐渐消解。遗民辞赋参与清初正统论与华夷之辨,清晰地记录了不同思想语境下正统观的演变轨迹,同时呈现清初不同形态的社会关系。  相似文献   
145.
2000年6月19日,<学习时报>发表编辑部文章<落日的辉煌--17、18世纪全球变局中的"康乾盛世">.  相似文献   
146.
张良在汉兴后"隐居静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其政治、个人等诸方面的原因,最重要的还是张良深受秦汉之际道家思想的影响:秦汉之际的道家思想与春秋战国时期的老庄思想有所不同,道家思想在发展过程中,深受法家及神仙方术等思想的影响,呈现出多种不同的价值取向,在政治、社会、策略、修身养性等各方面均有所侧重。所以,在张良身上存在着入世之"道"和出世之"道"两种看似矛盾而实际上并不矛盾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47.
明清之际社会矛盾的激烈化和天崩地解的大变乱,促使思想界进行深刻反省和思考,众多一流思想家和庞大的思想体系,构成中国古代思想史既辉煌又独特的时期。明清之际的学术思想在对程朱理学既批判又继承的基础上,表现出自己的体系性、现实性、民族性特点。从思想史传承角度看,明清之际的学术思想成为中国古典哲学的总结;从社会性改造角度看,明清之际的学术思想则对以后的民主主义思想产生重要的启迪和影响。  相似文献   
148.
149.
清学史在书写过程中呈现出前所未有的难度.必须在重估清学各派总体规模、流变的基础上,在探讨清学经学本质的过程中,打破以汉宋学之争为骨架来阐释清学史的桎梏,从而在反江南中心论、反考据学中心论、反西欧中心论、反中西比附的方法论中重建清学史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150.
元明嬗递之际,士大夫固有的历史品性、价值取向和政治理想都发生急剧变化,呈现出复杂多变、别具一格的历史景象。在"衰世"—"乱世"—"治世"的历史循环中,士大夫的心灵深处充满矛盾与困境,在"夷夏之防"与民族认同、仕进与遁隐、民族与国家、忠孝与叛逆、旧主与新主、文化认同与故国之思等一系列价值抉择中,他们通过不同的行为方式和心路历程,艰难地践履着自身的政治功能和文化功能,充分展示了传统士人强烈的经世观念、浓郁的忧患意识、敏锐的时代眼光和不懈的实践精神,并在与专制权力的多元互动中充分印证了权力宰制理性的普遍历史规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