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53篇
  免费   68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8篇
民族学   2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441篇
理论方法论   102篇
综合类   748篇
社会学   20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36篇
  2019年   35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35篇
  2015年   43篇
  2014年   74篇
  2013年   82篇
  2012年   91篇
  2011年   95篇
  2010年   87篇
  2009年   66篇
  2008年   97篇
  2007年   69篇
  2006年   66篇
  2005年   60篇
  2004年   69篇
  2003年   53篇
  2002年   33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21.
《永久和平论》是康德重要的政治哲学文本,早就有人指出,这一文本完全包括了康德法权哲学的成果。本文试图通过对这一文本的谋篇布局和主要内容的探讨,揭示康德所赋予的"永久和平"理念的真正内涵和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2.
太虚《真现实论》依唯识学理,剖析、探究理性,并对康德的理性批判进行了分散但较全面的批评。康德所谓先天感性形式及知性范畴,为色心分位假法;物自体为第八识相分。意识相应分别我执似先验统觉将感性杂多摄持为"总聚假相";灵魂、神、宇宙等先验理念统一内外经验,它们起自六、七识于八识执实之俱生及分别我执;第八识总摄诸法归于见分、相分、自证分;七识缘八识见分为我是真带质境,六识分别我执的"妄相"运用只适于经验的名言来分别"人我"常、一主体;分别共相的理智能运用于经验而不能运用于物自体,但"二相"是理智本性;众缘集现之摄持力归与法相唯识;缘起性空故因果律与自由一致。  相似文献   
23.
翟乐 《现代妇女》2014,(3):I0034-I0034
康德以其"理性超越论"为其伦理学奠定了人类中心主义的基础,而罗尔斯顿则是以其自然"内在价值论"实现了环境伦理学的生态转向,本文主要通过对其内容和优越性的论述来加深对其内容的认识,引起人们对二者中道思想的思考。  相似文献   
24.
康德美学思考的核心是"真善美统一"的人,集中地体现为对人的知、意、情等问题所作出的深入探讨,力图让人既能够认识什么,又能够意愿什么,还能够希望什么,以期真正使人达到心理自由,从而打造谐和而完满的人生.康德美学打造谐和而完满的人生主要表现在强调整合真理的认知而发展人的自然禀赋、强调整合自律的道德而重视人的善良意志及强调整合纯粹的美感而激励人的创造性思维等方面.这些对于语文教育塑造"求真"、"向善"、"崇美"的创造性的人才和"健全的人格"且实现"人的发展和完整性建构"的全新境域无疑具有极其特别的启示.  相似文献   
25.
皮亚杰发生认识论之哲学意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康德在认识论上高扬主体性,提出用先验的、不变的感性、知性范畴建构知识,完成了所谓的"哥白尼式的革命".皮亚杰一方面同意康德先验范畴在认识过程中的逻辑先在性;另一方面不同意康德把范畴看成固定不变的思想.皮亚杰认为范畴起源于动作,因而不是不变的.而是不断发展的.我们认为汲取皮亚杰的以动作或活动为基础的主客相互作用认识发展图式.对于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认识来源于实践哲学思想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26.
凸显人的主体性是康德美学的重要特征及优越性所在,它集中体现在从质、量、关系、模态四契机对鉴赏判断的规定之中:四重规定以合目的性原则一以贯之.然而,这一原则自身又隐在地提出了美的客观性要求,揭示了主体性美学的局限与困境.在这一优越性与局限性的悖谬之中,蕴含着的是可能的线索与丰富的启示.  相似文献   
27.
文艺学发表高见,并以此为"唐风汉韵"再献上几份"锦绣斑斓"。当代文艺学已经不满足于"李白杜甫司马长卷",但在这个"人心惟危,道心惟微"的时代,人们更关心的是如何让我们所重构的礼义春秋能够和世界接轨。"重新进行创造性的阐释"不但意味着我们应该有"走为麒麟飞为鸾"的自由心态,而且意味着我们不应该有"秋风谬掌花柄权"的机制和氛围。古代长安已经有了足够多的辉煌,当代中国的文化气候正在召唤着更多的辉煌。从思想构筑上说,纯粹的传统的中国的文艺学已经不可能了。如果说文艺是距离潜意识最近的意识形态,那这种潜意识的通俗化说法就是魂魄。重塑文艺学魂魄的途径之一是用"究天人之际于文本"的方法来丰富我们的审美历练,用"通古今之变于语根"的方法来深化我们生命的意义。文艺学的当代建构中还有许多更丰富、更深刻的意见,我们期望以此"沧海之一粟"而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28.
韩非的历史观与国家主体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非的历史观构建在他的常变思维基础上,他拒绝将历史曾经的呈现树立为当下的追求目标,却又从历史的呈现中找到解析当下的理由.诸侯国家的主体性是他对当下政治趋向的清醒认识,这种清醒得自他对历史的进程性认知.韩非的国家主体意识与儒家的个体主体意识的结合,呼应了康德历史理性中提出的核心命题,在宽泛的历史理性意义上,东西方两种思想体系殊途而同归.  相似文献   
29.
我在一开始的时候就提到了康德。他认为人的独特性就在于人能够为自己立法,即人的自主性(autonomy)。如今,“自主性”一词时常被人们模糊地使用,意指“放纵”、“放任”、“自私”、“自我中心”或“缺乏集体感情”。事实上,这些内涵没有一个符合康德的观点。在康德看来,“自主性”是指个体作为人,而不是物体,根据规则或原则来自由行动的能力倾向,是基于法律以及个人对于法律的认识的。  相似文献   
30.
休谟对于因果观念的质疑表明,传统形而上学试图从自明的天赋观念出发,按照理性早已拥有的原则来分析地推导出关于经验世界的知识是不可能的。由于其来源上的主观性,因果观念的运用不可能像唯理论者所宣称的那样具有客观的普遍必然性,而只具有主观的有效性。康德关于范畴的先验演绎就在于为经验知识的客观性,即其普遍必然性寻找根据,通过证明概念对于经验的先在性来捍卫理性的权威。由于康德为了避免范畴的跨界使用而导致的幻相,仅仅将自我意识(思维)限制在主观领域,自我意识作为一种反思意识自身却是缺乏反思的,因而没有看到思维与存在所具有的同一性。这表明了康德的整个先验观念论构想所具有的限度与不足,正是由此出发,德国观念论踏上了通往思有统一的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