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801篇 |
免费 | 145篇 |
国内免费 | 43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41篇 |
民族学 | 77篇 |
人才学 | 37篇 |
人口学 | 2篇 |
丛书文集 | 1630篇 |
理论方法论 | 261篇 |
综合类 | 3735篇 |
社会学 | 199篇 |
统计学 | 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1篇 |
2023年 | 112篇 |
2022年 | 85篇 |
2021年 | 145篇 |
2020年 | 132篇 |
2019年 | 104篇 |
2018年 | 60篇 |
2017年 | 88篇 |
2016年 | 103篇 |
2015年 | 187篇 |
2014年 | 328篇 |
2013年 | 292篇 |
2012年 | 340篇 |
2011年 | 375篇 |
2010年 | 403篇 |
2009年 | 406篇 |
2008年 | 422篇 |
2007年 | 358篇 |
2006年 | 351篇 |
2005年 | 303篇 |
2004年 | 246篇 |
2003年 | 233篇 |
2002年 | 211篇 |
2001年 | 191篇 |
2000年 | 164篇 |
1999年 | 81篇 |
1998年 | 56篇 |
1997年 | 53篇 |
1996年 | 37篇 |
1995年 | 24篇 |
1994年 | 21篇 |
1993年 | 16篇 |
1992年 | 7篇 |
1991年 | 7篇 |
1990年 | 3篇 |
1989年 | 4篇 |
1988年 | 6篇 |
1987年 | 11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9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布洛陀经诗》不仅是壮族麼教的一部经典代表,更是壮族传统文化的"百科全书"。经诗中所蕴含的伦理道德既来之于壮族人民的实践又渗透并指导着壮族人民的方方面面,它集中体现在解决以亲情关系为基础的家庭冤仇上。笔者试图通过对壮族家庭伦理特质和伦理原则的挖掘,突出"家和万事兴"是壮族人民家庭和社会观念中最重要的主题及其现实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22.
徐克瑜 《陇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姚文仓《行吟集》中的新古体诗,在诗艺诗美上继承和借鉴了中国古典诗歌的美学传统:具有感兴和神思美;意境和意象美;气势和风骨美;情致和理趣美。这四美,不仅是姚文仓诗在诗艺诗美上的特征,也是他在诗艺诗美上的追求。 相似文献
23.
鉴于《诗序》作者与时代问题争论千余年后仍无定论的研究现状,特对其研究状况作了纵向梳理,以期对该问题的研究有一个整体性的把握。在梳理过程中,尽量探求诸种说法所以得出结论的合理因素及论证中的不足,并在此基础上,对历代观点作了初步统计,得29说。 相似文献
24.
魏宏灿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1(2):90-93
雷睿是一个被冷落的建安诗人,历代论者都不太看重他。其文学的成就虽不能和乃父、叔、祖并论,但他设立崇文观,召集文士,制诗度曲,创作一些很有特色的乐府诗,继承建安风骨,为魏文学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25.
梁军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2,(1):114-117
西方发达国家于20世纪60年代产生的生态文学,在东西方冷战结束后,影响到了中韩两国的诗歌创作,20世纪80年代后,中韩两国诗坛上先后兴起生态环境诗。虽然中韩在社会基础、诗歌自身发展等因素上存在着各自差异,但在全球一体化的语境下,生态环境诗则形象地表达了两国诗人对工业文明的共同思考。 相似文献
26.
黄庭坚是宋代伟大的诗家,其诗歌创作上的巨大成就离不开对庾信诗赋的接受,主要体现在:黄庭坚将庾信作为忧愁诗人的典范,肯定庾信的乡关之思,以之为凌云健笔文风质素,他常自比庾信,阐扬庾信哀愁精神;黄庭坚承传了庾信抒写性灵思想,在创作上主张吟咏情性,通过书写净化苦闷心灵,释放人生怨愤,调和社会矛盾,做到哀而不怨;黄庭坚自觉论析和实践庾信诗法技艺,将庾信诗赋定位为不使句弱不使语俗,肯定庾信诗赋清新气韵深稳有趣,篇章可为楷式,创作时不少字、语词、句式乃至意象、典实等均从庾信处继承和袭用,并在庾信诗文的基础上,通过夺胎换骨,点铁成金的方式,变化生新。 相似文献
28.
学者多把《咏怀诗》诗歌语言难以索解,充满张力的生成原因归结为阮籍“身仕乱朝”等外部因素。阮籍独特的内倾性格及自觉的审美追求等个体原因,对于《咏怀诗》诗歌语言张力的生成具有更为重要的影响。曲折隐晦的语言表达正是阮籍内倾性格的自然流露,注重语言的朦胧含蓄美正是阮籍有意识的审美追求。即使阮籍不“身仕乱朝”,他也可能会写出旨意遥深充满张力的诗作。 相似文献
29.
中西咏秋诗歌有不同的特征:中诗以形象的语言再现客观景物和诗人真情,西诗用抽象的语言和象征的手法表现主观心灵;中诗是悲情的抒发,而西诗是理性的思考和向往;中诗重情,西诗重理。形成这些不同特征的原因,主要是中西文化传统、诗人思维方式、人格特质等的相异。 相似文献
30.
王玲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6(10):175-176
日本著名女诗人和歌人与谢野晶子,(1878—1942年),于1904年日俄战争期间,发表了著名诗歌《你不要死去》。这首诗歌反战倾向比较明显,表现了作者的战争观。诗歌表达了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主题。吐露了普通平民切实的反战心情,是主题鲜明的反战诗作。与谢野晶子的诗作明白易懂,感情色彩浓厚,易引起人们对战争的痛恨,这与她很高的文学素养有关。这首诗勇敢地向绝对主义的天皇发起挑战,反映了与谢野晶子那无所顾忌的自由与反抗的个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