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01篇
  免费   145篇
  国内免费   43篇
管理学   41篇
民族学   77篇
人才学   37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1630篇
理论方法论   261篇
综合类   3735篇
社会学   199篇
统计学   7篇
  2024年   21篇
  2023年   112篇
  2022年   85篇
  2021年   145篇
  2020年   132篇
  2019年   104篇
  2018年   60篇
  2017年   88篇
  2016年   103篇
  2015年   187篇
  2014年   328篇
  2013年   292篇
  2012年   340篇
  2011年   375篇
  2010年   403篇
  2009年   406篇
  2008年   422篇
  2007年   358篇
  2006年   351篇
  2005年   303篇
  2004年   246篇
  2003年   233篇
  2002年   211篇
  2001年   191篇
  2000年   164篇
  1999年   81篇
  1998年   56篇
  1997年   53篇
  1996年   37篇
  1995年   24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有关毛泽东录元稹《菟丝》诗赠杨开慧的故事,本是《湘江之战》一书中的艺术虚构。但它被当作史实写入不少作品,或作为毛泽东、杨开慧生活中有矛盾和冲突的线索,或作为理解毛泽东《贺新郎·别友》词中“误会”的论据。这一方面说明《湘江之战》对毛泽东的艺术刻画相当成功,另一方面亦说明读者是误把这部带有艺术创作色彩的作品完全当作历史来阅读,混同了艺术创作与史实、艺术真实与历史真实的关系。为了研究“真实的毛泽东”,对此有必要澄清,把虚构与史实加以区别。但读者在阅读实践中要做到善于区分艺术创作与史实的关系亦非易事。  相似文献   
32.
姜夔《白石道人诗说》是一部重要的诗歌理论著作,在文学批评史和诗论史上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本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梳理其诗学理论体系,将零散的诗论分类,从创作论、作者论和接受论三个方面阐述,使之成体系。创作论中按照诗歌创作的步骤,从积累到谋篇布局到语言运用,分别归纳;作者论通过杜甫和陶渊明这两位姜夔推崇的诗人看姜夔评价好的诗歌作者;接受论从审美和批评两个角度看诗法和诗病。  相似文献   
33.
郑维萍 《南都学坛》2005,25(5):76-79
中西咏秋诗歌有不同的特征:中诗以形象的语言再现客观景物和诗人真情,西诗用抽象的语言和象征的手法表现主观心灵;中诗是悲情的抒发,而西诗是理性的思考和向往;中诗重情,西诗重理。形成这些不同特征的原因,主要是中西文化传统、诗人思维方式、人格特质等的相异。  相似文献   
34.
日本著名女诗人和歌人与谢野晶子,(1878—1942年),于1904年日俄战争期间,发表了著名诗歌《你不要死去》。这首诗歌反战倾向比较明显,表现了作者的战争观。诗歌表达了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主题。吐露了普通平民切实的反战心情,是主题鲜明的反战诗作。与谢野晶子的诗作明白易懂,感情色彩浓厚,易引起人们对战争的痛恨,这与她很高的文学素养有关。这首诗勇敢地向绝对主义的天皇发起挑战,反映了与谢野晶子那无所顾忌的自由与反抗的个性。  相似文献   
35.
诗与史间既有互证性,又有差异性。以唐代咏哥舒翰诗为例,唐诗中的哥舒翰呈现出二种不同形象类型:一,骁勇善战,保国为民的沙场英雄;二,黩武穷荒,贪功好胜的军中败类。而唐史中的哥舒翰则是个文武双全,智勇兼备的民族英才。这种诗与史间差异的形成,有其深刻的思想根源,社会背景及心理因素。它是诗人深受儒道两家“中和”与“不争”思想影响的产物,是唐玄宗后期社会历史背景在边塞诗中的折射,是诗人在不同境遇和心理下特有的审美体验和艺术心态。可见,艺术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诗史互证不等于对号入座。  相似文献   
36.
"诗味"是中国古典诗歌批评中的重要范畴之一,比及其他范畴,其历史更悠久,运用更普遍,影响也相当深广.本文试对"诗味"理论的源起与发展进行初步探讨,以期探寻它在演变历程中的轨迹及其深刻的蕴舍与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37.
黄宝华点校任渊《山谷诗内集注》的印行出版,对黄庭坚研究无疑有着推动作用.然而,在其《内集》校注中,黄校随意改变书中原文,虽然纠正了任注中的一些错误,但率意处甚多.对任注中的一些错误和可疑之处,黄校也未能予以校正或说明.  相似文献   
38.
夔州是杜甫离川东下潇湘前的最后一站,在这里的一年零九个月,诗人唱出了自己生命最后的挽歌。尽管这时期的诗歌具有浓烈的悲苦色彩,但流露的情感世界却又是丰富多彩的,有忆昔怀旧艰难苦恨即将走到人生尽头的感叹,也有物我交融满目生悲的山水与风俗之歌,更有一以贯之死之临近也难以忘却的社会关怀。  相似文献   
39.
钟嵘《诗品》品陶,谓其为"隐逸诗人之宗",这一定位在六朝并未得到确认,对其评价,多为"隐士"与"田园诗人"。这和陶渊明的特殊隐逸形态有关。陶渊明辞官归耕,不入莲社,与佛道关系疏离,少在征辟之列等,表现得"不合时宜",与传统隐士行径相悖。这种对隐逸潮流的抗拒,实际上正是他"真隐"的表现。陶渊明开辟了一条将隐逸生活艺术化的道路,他将隐逸诗创作与田园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诗中少"隐"多"逸",是一种心境旷放、隐逸生活诗意化的表述。陶渊明引领了隐逸诗形式上的重大变革,将其转变为具有丰富内涵的表达,建构了独特的隐逸精神空间,提升了隐逸诗的影响,为中国隐逸诗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40.
英语属于拼音文字,缺乏具有诗意的直观外形.因此,以赫伯特为代表的很多英国诗人,尝试以形为"祭坛"的诗歌的建行形式来模拟事物,完善高度符号化的字母文字之间的无联系的组合形式,通过视觉来丰富诗歌的内涵,深化诗歌的意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