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69篇
  免费   260篇
  国内免费   35篇
管理学   231篇
劳动科学   13篇
民族学   144篇
人才学   41篇
人口学   8篇
丛书文集   2915篇
理论方法论   604篇
综合类   4427篇
社会学   369篇
统计学   12篇
  2024年   55篇
  2023年   208篇
  2022年   201篇
  2021年   253篇
  2020年   251篇
  2019年   178篇
  2018年   101篇
  2017年   159篇
  2016年   176篇
  2015年   295篇
  2014年   431篇
  2013年   447篇
  2012年   527篇
  2011年   616篇
  2010年   529篇
  2009年   573篇
  2008年   646篇
  2007年   572篇
  2006年   510篇
  2005年   439篇
  2004年   415篇
  2003年   332篇
  2002年   268篇
  2001年   191篇
  2000年   137篇
  1999年   83篇
  1998年   47篇
  1997年   27篇
  1996年   37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25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 毫秒
11.
从历史、文学、宗教和社会实践的观察中,人们会发现:在人类社会关系的构建中,惩罚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惩罚意味着痛苦,是对自由、财产乃至生命的剥夺,被道德家们认为是一种恶,但道德家们又不得不承认,这是一种必要的恶。那么,如何理解和认识惩罚这种现象呢?惩罚的正当性又何在呢?众所周知,以康德、黑格尔为代表的报应主义和以边沁、费尔巴哈为代表的功利主义为此提供了不同的证明。报应主义主张正义和应得,功利主义主张社会利益最大化。那么,马克思是如何看待惩罚,如何看待两种惩罚理论的呢?一般认为,马克思没有一个关于惩罚的理论。格兰…  相似文献   
12.
嵌入论、行政吸纳社会、分类控制、合作伙伴等理论从政府或社会组织的单一视角出发,强调中国当前社工机构的发展困境来自静态的结构性政社关系,这忽略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购买方与机构的互动关系变化。从新制度主义视角出发构建一个分析购买方与社工机构互动关系的阶段模型可以对其作补充解释。通过案例研究,我们发现在项目的不同阶段,购买方与机构之间呈现出支配与转换轮替的互动关系过程,而资源分配方式与仿科层化运作是导致双方关系变化的根本原因。机构在互动过程中的应对策略边界主要根据机构运营成本与工作承载量而进行动态调节。购买方与机构的互动关系过程具有制度形塑之特征,是资源、制度与行动者的共同产物。  相似文献   
13.
民事诉讼调解政策对民事诉讼调解制度的建构目标与运行方向具有决定性的指引作用,深度认知我国民事诉讼调解政策的历史变迁与演进逻辑是民事诉讼调解研究的重要论题。历史制度主义视角下,民事诉讼调解政策经历了“调解为主”“着重调解”“自愿合法调解”“调判结合”“调解优先,调判结合”“调判结合”六个历史时期。民事诉讼调解政策的演进深受民事司法制度与社会整合机制构成的制度结构的影响,民事司法制度改革调整了民事诉讼调解制度适用空间,社会整合机制转型改变了民事诉讼调解解纷资源配置方式。同时,受政策调整成本、学习效应、协同效应以及适应性预期的影响,民事诉讼调解政策演进过程中表现出明显的路径依赖。此外,社会矛盾纠纷状况变化带来的外部环境压力变化、党和法院不同时期工作目标的转换以及司法理念更替构成了民事诉讼调解政策演进的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14.
迷途知返的羔羊——从《红字》看霍桑的婚恋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令辉 《社科纵横》2007,22(6):176-178
霍桑的《红字》被认为是开创了19世纪浪漫主义的先河。此后,有关《红字》的评论层出不穷。很多作品对文中主人公如海丝特、齐灵渥斯、丁梅斯代尔的形象进行了探讨。而笔者认为,作者实际上在借这些形象的塑造旗帜鲜明地表达他保守的婚恋观点。而这些观点的形成与作者的生活经历、家族历史以及时代背景等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5.
无论是理论视域的介入还是实践层面的考察,有关主体身份的伦理观照是始终伴随的必然命题。面对“人之为人目的”的伦理主体隐忧,脑机接口技术的出场则导向为一种“人之主体是否渐次剥离”的伦理警惕。尽管脑机接口技术现实性的应用伴随着“超人类主义”向“后人类主义”过渡的人类增强或医疗目的的功能性特质,然而其对主体身份伦理问题的探赜却停留在当下性的问询之中。与此同时,科幻电影则以富有未来性关怀的想象力建构了超越性、整体性、前瞻性的伦理困境场。尤其是通过科幻未来影像故事的假定性生成将脑机接口技术对人之主体身份的影响渐次呈现,进一步彰显了脑机互联如何生发人类异化的悲戚可能。同时,在脑机接口和人性弥散与消退的哲学思考中,阐释了人之知情同意权被捆绑后的技术宰治身体与数字永生生命等主体身份的伦理困厄。  相似文献   
16.
以对陈白沙“名节,道之藩篱”一语的诠释为中心,明儒的名节观分化成了两种路径:一部分士人坚守名节自身所带有的防闲之义与道德意涵,但因“非圣人则非人”而导向的严苛的工夫论,使得明清之际死节几乎成为“名节”的唯一表现形式;另一部分士人对“名节”这一所指的认知虽无不同,但通过对“藩篱”一词中“非道”这一潜在语义的表彰,确已形成了与传统名节观截然不同的路径。出于对明朝灭亡与满族入关两种失序的反省,明遗民试图通过矫正学术之偏以建构一种儒家理想下的政治图景。一方面,注意于“名节”的自觉性与“士风”或“学风”间的关系,试图重塑“士人”这一政治身份在道统观下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对“罔死”与“变节”的批评在延续明季道德严格主义风向的同时,也经由对名节观的厘正,而为自身在不仕清廷的前提下打开生存空间。回视程伊川之论党锢,在某种程度上,此两者皆可视为丧乱之后对宋学的回归。  相似文献   
17.
王煌 《宿州学院学报》2022,(5):46-50+68
当代日裔英国小说家石黑一雄的第四部小说《无可慰藉》采用反传统的叙事方式,用主人公超现实、无意识的梦境将现实与记忆、真实与虚幻、过去与未来等联系在一起。小说主人公瑞德仿佛是一个梦游者,其所见所闻,真真假假、虚虚实实,都以他本人为轴心而汇集在一起。运用弗洛伊德梦的理论视角,分析小说主人公瑞德错乱的时间感及自我移置现象,可以看出整部小说俨然主人公瑞德的梦境再现。结合石黑一雄自身的生活经历,特殊的移民身份以及作家所处的时代背景,他在这部小说中的迷一样的叙事方法颇耐人寻味,这恰是从弗洛伊德关于梦的理论视角对该小说进行研究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8.
18世纪初,受罗马教廷派遣前往西藏传教的卡普清修会传教士们,在历经40余年的艰苦努力,消耗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资源后,最终却不得不撤离西藏,宣告传教事业的失败.究其原因,固然有西藏地区特殊的人文地理因素在其间发挥作用,但基督教教义本身的理论缺陷,以及基督教传教士在西藏传教实践中奉行的排他主义宗教路线所引发的众怒,也是导致此次传教活动最终失败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当前 ,整个世界都在关注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的浪潮究竟给世界经济、亚洲经济乃至中国经济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 ,相应的国家和地区特别是中国应该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和挑战 ,本文就这些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沈从文与精神分析学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沈从文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对人的许多精神生活现象诸如性本能、梦境、性心理和 性变态等作了细腻的描摹和深刻的解析,用自己的艺术表现显示了他那突出的精神分析能力,传 达出了20世纪中国文学与包括精神分析学说在内的20世纪西方文化思潮交流、磨合的讯息。事 实表明.沈从文的文学创作与精神分析学说之间存在着十分明显的“契合”关系,因而研究沈从文 与精神分析学说的关系,是解读沈从文的一项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