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1篇
管理学   2篇
丛书文集   4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16篇
  2020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帝王是世袭的,帝王的素养却是后天培养的。元代政治家张养浩曾当面向帝王指出,作为一国之主,应从五个主要方面加强修养:自强不息,不被声色外物所惑;己奉不计,而以天下黎民为重;善于用人,坚持赏罚公正原则;爱惜诤臣,接受一切逆耳忠言;警惕近侍,疏远善于逢迎的小人。这五大要求,对于任何时代任何大权在握的统治者,都有警示借鉴作用,值得认真总结研究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元代名臣张养浩的生平及诗文创作成就进行了考论,认为张养浩的退隐是其知识分子人格与官场的冲突所致,其生平经历有超越传统知识分子儒道互补范式之处。其散文追随姚燧,取法韩愈,诗歌则兼学白居易之通俗与韩愈之险劲,在元代文坛独具特色。  相似文献   
13.
行政领导要在社会形态系统和职位现状中准确定位自己,要主动将个人人生目标和政治诉求融为一体,具有博施兼爱的行政信念。品格高尚、识见深邃,富有责任感和开拓精神,躬亲实际、注重行政策略,艺术性地调控、让行政体系高效快捷地运行是行政领导综合素质的体现。  相似文献   
14.
文章探讨了孟子"居仁由义"思想及其渊源,并由此论及这一思想对元代散曲家张养浩不同人生 阶段的影响:一,居官时仁政爱民,执义而行;二,归隐后仍以仁义立身,为道义而创作。  相似文献   
15.
王广忠 《社区》2014,(5):17-17
元代文学家张养浩不仅有文名,也是一位经世治国的廉吏能臣。在他死后,两个村庄因此而得名。祖籍地阳丘县崖镇伶章丘市相公庄)更名为张相公庄。埋葬地历城北园一村庄得名张公坟村。人们以这样的方式来纪念他,实乃殊荣。  相似文献   
16.
元代政治家张养浩的《风宪忠告》是一部选择具有警戒含义的箴体作为传播文体,系统而全面地探讨和传播从事监察活动的官员有关职业道德修养、为政准则、监察方式和方法的廉政著作,也是我国古代廉政传播史上的一部名著。《风宪忠告》的廉政传播思想特色,一是在构建廉政道德和廉洁修养的教育传播机制方面,强调监察官员要在自律的基础上由律己然后律他,由自我传播扩展到人际和组织传播;二是采用旌廉惩贪的方法传播反腐倡廉的思想;三是强调预防腐败要构建长效的教育传播机制。其刊刻后大致呈单行本、汇编本、丛书本三种形态交互传播的态势。  相似文献   
17.
王杰 《决策探索》2015,(2):92-93
包拯、海瑞、于成龙、张伯行、张养浩……这些古代清官,既给一代又一代人留下难以释怀的廉洁情结,也启发人们思考这样一条千古不变的历史规律:官员清廉则国运兴盛,官员贪腐则国家败亡。对任何一个政权来说,如果不解决官员的贪腐、奢靡、纵欲、享乐问题,必然会导致国将不国。清官之念长期以来,在古代史料典籍的文字中,在千千万万的百姓心中,对官员都有这样一种理想期盼:他们心中装着百姓,恪守着"清、勤、慎"为官箴言;他们公正  相似文献   
18.
《三事忠告》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官箴书,是元代名儒张养浩所著《牧民忠告》《风宪忠告》《庙堂忠告》的合称。《庙堂忠告》是张养浩为身居庙堂之高的显官们提供的施政建议,也是对自己担任礼部尚书兼参中书省事期间从政经验的总结,体现了心系天下的情怀;《风宪忠告》是张养浩针对监察官员弹劾、纠察等日常工作提出的要求,体现了执法为公的精神;《牧民忠告》是张养浩为地方县级行政长官提出的从政建议,针对地方官员的考核内容,阐述了自己的为政理念,字里行间充溢着勤政爱民的思想。《三事忠告》体现了张养浩深厚的文化素养,“至君泽民”的理想和忠于职守、敢于直言的精神,反映了张养浩一生追求天下大治的理想,并为实现这一理想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办法。它虽然距今已有700余年,但仍有值得借鉴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19.
廉政思想与廉政措施,是古今中外历朝历代持政者十分关注的重要问题。元朝政治家张养浩所撰的政论书籍《三事忠告》,便是当时对中央和地方官吏的真诚劝告。其廉政思想主要有“勤政爱民”、“廉洁公正”和“从严治官”等内容,迄今仍有某些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20.
张养浩最终选择归隐云庄并非偶然.在此之前,以仕进为外在形态的张养浩实际已显露出隐逸情怀.自张养浩踏上仕途至其辞官归隐前,分四个阶段对其隐逸情怀的不同表现形式作了逐一梳理,并进而探讨了张养浩慕隐而未隐的个中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