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90篇
  免费   44篇
  国内免费   11篇
管理学   46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14篇
人才学   12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393篇
理论方法论   56篇
综合类   837篇
社会学   80篇
统计学   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57篇
  2014年   115篇
  2013年   73篇
  2012年   85篇
  2011年   85篇
  2010年   96篇
  2009年   107篇
  2008年   90篇
  2007年   103篇
  2006年   62篇
  2005年   76篇
  2004年   65篇
  2003年   51篇
  2002年   58篇
  2001年   44篇
  2000年   34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91.
性质命题主、谓项周延性“含糊”的问题如何解决,产生过表解法、图例法、与欧拉圈分析法等等.文章在诸多方法之外,提出了性质命题的量词方法,并阐述了量词方法的特征、规则及运用方式.  相似文献   
192.
中国古代诗话的承传,主要体现在两大线索中:一、在单部诗话之体上,有"论诗及事"和"论诗及辞"之体的承传;二、在诗话汇编之体上,有分门类编之体和据人而编之体的承传.诗话体制的承传,从内在影响着我国古代诗话发展的走向,决定着古代诗话多方面价值的展开.  相似文献   
193.
由于朝鲜诗话的说话人具有朝鲜文化的背景和说话语境,因此,朝鲜诗话中的说话人既是说话人,又是转述者;既是朝鲜汉文学的权威者,又是中原汉文化的学习者;朝鲜诗话中的接受者既是写作对象和读者,又具有中朝文化双重的文化背景。人们从朝鲜诗话“学诗者“接受的视角,可以看出说话人的背景和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194.
忧患意识是儒家艺术精神的核心,周作人散文的忧患意识与儒家艺术精神具有渊源关系.早期杂文的感时忧国、闲适小品的人生忧思和抄书体散文的历史忧患贯穿在周作人的散文创作中.忧患意识也是周作人散文"浮躁凌厉"和"苦涩"特色的形成和转变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95.
3月19日,中国人民大学逸夫会议中心,大厅内座无虚席,连过道都站满了人.人们安静地注视着讲台的一角,专注地聆听着.  相似文献   
196.
《王风》其实就是东周王城洛邑的民间歌谣。对《黍离》主旨的理解,我们应尊重其在历史上积淀的表达忧患之情和故国之思的特定审美经验。  相似文献   
197.
南宋《岁寒堂诗话》“韵”、“味”诗学审美范畴的品质与关系有着丰富性和复杂性。二者与气、格、意、情之间联系紧密又相从相生,以此为基点,我们得到了这部诗话新的的美学意义:诗话明确了诗味追求的途径,对宋诗学格韵理论进行了新的实践,同时用“中的”理论正确指导创作,扭转了批评时风。  相似文献   
198.
试论“巴”的得名之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巴”是古代活动在川东及附近的一个民族,对这个地区的开发作出了重大贡献。公元前三一六年秦灭巴、蜀,在其故地置巴郡和蜀郡,从此,“巴”成了代表四川东部的地名了。 关于“巴”的得名,向有多种说法。童恩正在《古代的巴蜀》中即列举了四种说法:1.得名于河流形状(谯周);2.得名于植物(司马贞);3.得名于动物(许慎);4.得名于地形(徐中舒)。他不同意这些说法,并提出了自己的第五种看法,即得名于“石”。他说:  相似文献   
199.
成立于1923年的"中日学术协会"是在日本政府推进"对华文化事业"的过程中产生的文化组织.作为"对华文化事业"的一环,该组织在中日文化人的交流活动中,发挥了说明和磋商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0.
"平和冲淡"不是直接出于周作人在美学上的自觉追求,而是出于作家对"五四"时期启蒙知识分子"高谈阔论"的话语姿态及其影响的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